“秦村山水樹陰寒”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秦村山水樹陰寒”全詩
古今一樣邯鄲枕,覺后方才做夢看。
分類:
作者簡介(孫惟信)
孫惟信 (公元1179年~1243年)字季蕃,號花翁,開封(今屬河南)人。生于宋孝宗淳熙六年,卒于理宗淳祐三年,年六十五歲。以祖蔭調監,不樂棄去。始婚于婺,后去婺出游。留蘇、杭最久。一榻外無長物,躬婪而食。名重江、浙間,公卿聞其至,皆倒屣而迎長。長身縵袍,氣度疏曠,見者疑為俠客異人。每倚聲度曲,散發橫笛;或奮袖起舞,悲歌慷慨。終老江湖間。淳祐三年客死錢塘,年六十五。與杜范、趙師秀、翁定、劉克莊等交厚。劉克莊為撰墓志銘,稱其“倚聲度曲,公瑾之妙。散發橫笛,野王之逸。奮神起舞,越石之壯也”。方回《瀛奎律髓》卷四二謂“孫季蕃老于花酒,以詩禁僅為詞,皆太平時節閑人也”。《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有《花翁集 》一卷,注云:“ 在江湖中頗有標致,多見前輩,多聞舊事,善雅談,長短句尤工。嘗有官,棄去不仕。”又沈義父《樂府指迷》云:“孫花翁有好詞,亦善運意,但雅正中忽有一兩句市進話,可惜。”有《 花翁詞 》一卷,已佚。趙萬里《校輯宋金元人詞》有輯本。
《秦村午炊》孫惟信 翻譯、賞析和詩意
《秦村午炊》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孫惟信。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飯熟羹香客們飽食酣眠,
秦村的山水和樹木投下涼爽的陰影。
古今無變,邯鄲的枕頭都一樣,
直到醒來時才能夢見。
詩意:
這首詩以秦村的午炊為背景,描繪了一幅寧靜而恬淡的鄉村景象。午時炊煙裊裊升起,飯菜的香氣彌漫,客人們在美食和飲食之后飽食酣眠,享受著田園間的寧靜與滿足。
秦村的山水和樹木投下陰涼的遮蔽,給人一種清涼的感覺。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們在邯鄲地區躺下睡覺時所用的枕頭都是一樣的,這種古老的枕頭承載著人們的夢境和回憶。只有當人醒來時,才能夠回憶起夢中的景象。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簡樸的農村景象,表達了對寧靜生活的向往和對自然的贊美。詩中的午炊和飯菜的香氣,以及客人們飽食酣眠的情景,展現了農村的寧靜和滿足。秦村的山水和樹木投下的涼爽的陰影,給人帶來一份清涼和舒適的感覺,使人們在這樣的環境中能夠安心休憩。
詩人通過提到覺醒時才能回憶起夢境,暗示了夢境和現實之間的界限。詩人可能在表達人們在寧靜和安詳中才能夠真正感受到夢的美好和幻想的力量。這種對夢境的渴望也可以理解為對理想生活的追求。
整首詩以簡潔自然的語言,展示了農村生活的平淡和安詳,以及對自然與夢境的向往。它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意象,呈現出一幅寧靜而美好的鄉村畫卷,給人以心靈的安慰和啟迪。
“秦村山水樹陰寒”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ín cūn wǔ chuī
秦村午炊
fàn shú gēng xiāng kè mèi cán, qín cūn shān shuǐ shù yīn hán.
飯熟羹香客寐殘,秦村山水樹陰寒。
gǔ jīn yí yàng hán dān zhěn, jué hòu fāng cái zuò mèng kàn.
古今一樣邯鄲枕,覺后方才做夢看。
“秦村山水樹陰寒”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四寒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