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真成拾唾余”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梁武真成拾唾余”出自清代乾隆的《雨花臺》,
詩句共7個字,詩句拼音為:liáng wǔ zhēn chéng shí tuò yú,詩句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梁武真成拾唾余”全詩
《雨花臺》
據阜高臺俯井閭,講經因以得名諸?
維摩已是為糟粕,梁武真成拾唾余。
維摩已是為糟粕,梁武真成拾唾余。
分類:
《雨花臺》乾隆 翻譯、賞析和詩意
《雨花臺》是清代乾隆帝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該詩的中文譯文:
據阜高臺俯井閭,
講經因以得名諸?
維摩已是為糟粕,
梁武真成拾唾余。
詩詞的意境和賞析如下:
《雨花臺》描述了乾隆帝站在高臺上俯瞰著下面的村莊和井閭(指井口和房屋),思考著一些問題。詩中提到了"講經",這指的是佛教中的一種修行方法,也暗指了人們追求智慧和真理的努力。乾隆帝提出了一個問題,即為什么這座高臺因為講經而得名(指"雨花臺"的由來),這是對歷史背后的原因和意義的思考。
下一句"維摩已是為糟粕",表達了乾隆帝對傳統修行方法的質疑。"維摩"指的是佛教經典《維摩詰經》,乾隆帝認為其中的內容已經變成了無用的糟粕,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最后兩句"梁武真成拾唾余",指的是歷史上的梁武帝。梁武帝是南朝梁朝的開國皇帝,他對佛教持有虔誠的態度,追求佛教的教義。然而,乾隆帝認為梁武帝對佛教的推崇已經變成了一種形式主義,只剩下了一些枝節和瑣碎的事物。
整首詩詞表達了乾隆帝對宗教修行的思考和對歷史的反思。他通過對講經、佛教經典和歷史人物的描繪,表達了對于人們對待信仰和歷史的虛浮和表面化的批評。詩中運用了對比和象征的手法,通過簡潔而深刻的語言,展示了乾隆帝對于真理和智慧的追尋和對于虛偽的反思。整首詩情感深沉,寓意深遠,展示了乾隆帝作為一位皇帝和文人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梁武真成拾唾余”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ǔ huā tái
雨花臺
jù fù gāo tái fǔ jǐng lǘ, jiǎng jīng yīn yǐ dé míng zhū?
據阜高臺俯井閭,講經因以得名諸?
wéi mó yǐ shì wèi zāo pò, liáng wǔ zhēn chéng shí tuò yú.
維摩已是為糟粕,梁武真成拾唾余。
“梁武真成拾唾余”平仄韻腳
拼音:liáng wǔ zhēn chéng shí tuò yú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六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六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梁武真成拾唾余”的相關詩句
“梁武真成拾唾余”的關聯詩句
網友評論
* “梁武真成拾唾余”的意思和全詩出處介紹,以及全詩翻譯和賞析,“梁武真成拾唾余”出自乾隆的 《雨花臺》,還提供了該詩句的全詩全文、翻譯、賞析、譯文以及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