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下問漁舟”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花下問漁舟”全詩
隱居不可見,高論莫能酬。
水接仙源近,山藏鬼谷幽。
再來迷處所,花下問漁舟。
分類:
作者簡介(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后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梅道士水亭》孟浩然 翻譯、賞析和詩意
梅道士水亭
傲吏非凡吏,名流即道流。
隱居不可見,高論莫能酬。
水接仙源近,山藏鬼谷幽。
再來迷處所,花下問漁舟。
中文譯文:
梅道士的水亭
傲吏非凡之吏,名流即道之流。
隱居不易被人所見,高論無法回報。
水接近仙源,山藏著幽鬼谷。
再次來到這迷人之地,倚在花下向漁舟者詢問。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孟浩然創作的一首詩,通過描述梅道士的水亭,描繪了一個傲然隱居的道士形象。詩中的梅道士不是普通的官吏,而是一位非凡的吏,他不被世俗所束縛,名望流傳于道德之中。梅道士選擇隱居,不愿意接受人們的敬仰與崇拜,也無法回應人們對他的贊美和欽佩。他所以隱居在這水亭之中,是因為他相信水源會接近仙界,而山則隱藏著神秘的鬼谷。然而,盡管梅道士隱居不可見,他仍不禁會再次回到這迷人之地,與漁舟者傾談,向他們請教。
這首詩以簡潔的詞句,表達了作者對梅道士的敬佩和景仰。梅道士的隱居態度讓人嘆為觀止,他不為塵世所動,精神上追求更高的境界。而在這個隱居之地,作者也借景抒懷,表達自己對閑適境地的向往和對梅道士的敬仰。整首詩以清新簡約的語言,給人一種寧靜、深藏不露的感覺,展現了孟浩然對自然和玄妙世界的向往。
“花下問漁舟”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éi dào shì shuǐ tíng
梅道士水亭
ào lì fēi fán lì, míng liú jí dào liú.
傲吏非凡吏,名流即道流。
yǐn jū bù kě jiàn, gāo lùn mò néng chóu.
隱居不可見,高論莫能酬。
shuǐ jiē xiān yuán jìn, shān cáng guǐ gǔ yōu.
水接仙源近,山藏鬼谷幽。
zài lái mí chù suǒ, huā xià wèn yú zhōu.
再來迷處所,花下問漁舟。
“花下問漁舟”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