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行藏逸”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道在行藏逸”全詩
水光明月夜,山影夕陽西。
道在行藏逸,身輕得喪齊。
更從高處看,轉覺路非迷。
分類:
作者簡介(曹豳)
曹豳(bīn)(1170-1249)字西士,號東畝,一作東猷,溫州瑞安(今屬浙江 )人。嘉泰二年(1202)進士。授安吉州教授,調重慶府司法參軍,改知建昌。紹定六年(1233 ),擢秘書丞 ,兼倉部郎官。端平元年(1234 ),除浙西提舉常平,移浙東提點刑獄。嘉熙初,召為左司諫。與王萬、郭磊卿、徐清叟俱負直聲,時號“嘉熙四諫”。嘉熙三年(1239),知福州,以禮部侍郎召,為臺臣所沮,遂守寶章閣待制致仕。淳祐九年卒,年八十,謚文恭 。劉克莊為撰神道碑(《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四),《宋史》附《曹叔遠傳》。《全宋詞》輯其詞二首。
《和徐清叟題會江驛》曹豳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徐清叟題會江驛》是宋代詩人曹豳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未到桐江上,先尋舊隱棲。
水光明月夜,山影晚陽西。
道在行藏逸,身輕得喪齊。
更從高處看,轉覺路非迷。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與徐清叟相會的時刻,借景抒發了對自然美景的贊美。詩中以桐江為背景,描述了詩人抵達桐江之前就開始搜尋徐清叟隱居的地方。在水光明亮的月夜里,山影逐漸西斜,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靜謐與寧靜。詩人也表達了對修行追求的理解,認為追求道的人應該放下物質負擔,輕裝上路,以達到超然的境地。最后,詩人從高處俯瞰景色,感受到自己的前行之路已不再迷茫。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自然之美的欣賞和對修行生活的向往。詩中運用了對比手法,將水光明亮的夜晚與山影晚霞相對照,展現了自然界的變幻和流轉。詩人通過揭示徐清叟隱居的地方、水光明亮的月夜、山影晚霞等細節,創造了一種寧靜、美好的氛圍。詩中的"道在行藏逸,身輕得喪齊"表達了詩人對超脫塵世、追求修行的思考。最后,詩人站在高處,放眼遠方,感受到前行之路已不再迷茫,體現了詩人對生活與境界的領悟。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自然之美和人生境界的思考,給人以寧靜與舒適的感受。
“道在行藏逸”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xú qīng sǒu tí huì jiāng yì
和徐清叟題會江驛
wèi dào tóng jiāng shàng, xiān xún jiù yǐn qī.
未到桐江上,先尋舊隱棲。
shuǐ guāng míng yuè yè, shān yǐng xī yáng xī.
水光明月夜,山影夕陽西。
dào zài háng cáng yì, shēn qīng dé sàng qí.
道在行藏逸,身輕得喪齊。
gèng cóng gāo chù kàn, zhuǎn jué lù fēi mí.
更從高處看,轉覺路非迷。
“道在行藏逸”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四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