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詞苦怨文園”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白頭詞苦怨文園”全詩
誰容五馬傳心曲,祇許雙鸞見淚痕。
易變肯隨南地橘,忘憂虛對北堂萱。
回文信斷衣香歇,猶憶章臺走畫轅。
分類:
作者簡介(楊億)

楊億(974—1020)北宋文學家,“西昆體”詩歌主要作家。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屬福建浦城縣)人。年十一,太宗聞其名,詔送闕下試詩賦,授秘書省正字。淳化中賜進士,曾為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氣節,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準抵抗遼兵入侵。又反對宋真宗大興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動。卒謚文,人稱楊文公。
《代意二首》楊億 翻譯、賞析和詩意
《代意二首》是宋代楊億的詩作,以下是對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短夢殘妝慘別魂,
白頭詞苦怨文園。
誰容五馬傳心曲,
祇許雙鸞見淚痕。
易變肯隨南地橘,
忘憂虛對北堂萱。
回文信斷衣香歇,
猶憶章臺走畫轅。
譯文:
短暫的夢境,殘留著悲傷的妝容,可憐的魂魄被殘忍地分離,
年老的頭發訴說著苦楚,愁苦的文字在園中哀怨。
誰能傾聽五馬傳遞的愛情曲,只有雙鸞鳥才能見證眼中的淚痕。
變幻多端的世事,愿意隨從南方的橘樹,
忘卻憂愁,虛對著北堂的萱花。
回文的書信斷絕,香味消散,仿佛回憶起曾在章臺上行走,觀看畫轅(戰車)的情景。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抒發作者內心的情感為主題,展示了離別、懷舊和對過去的回憶。詩中使用了較多的意象和隱喻,通過描繪短暫的夢境、殘留的妝容、老去的頭發和愁苦的文字,表達了作者對離別和歲月流轉的悲傷和痛苦的感受。
詩中提到的五馬傳心曲和雙鸞見淚痕,暗指愛情的悲涼和失散之苦。五馬傳心曲可能指的是傳情的信使,而雙鸞則象征著情侶之間的親密關系。作者通過這些意象,表達了離別和失去所帶來的傷痛和哀愁。
接著,詩中出現了南地的橘樹和北堂的萱花,這些植物被用來隱喻變幻多端的世事。作者希望能夠隨從南地的橘樹,拋卻世間的憂愁,虛對著北堂的萱花,尋求內心的寧靜和解脫。
最后,詩中提到了回文的信和斷絕的衣香,這些象征著過去的情感和回憶的消散。作者回憶起曾在章臺上走過,觀看畫轅的情景,表達了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和追憶。
總的來說,這首詩以細膩的描寫和隱喻手法,抒發了作者對離別、歲月流轉和失去的痛苦和悲傷之情,同時也表達了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和追憶之情。
“白頭詞苦怨文園”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ài yì èr shǒu
代意二首
duǎn mèng cán zhuāng cǎn bié hún, bái tóu cí kǔ yuàn wén yuán.
短夢殘妝慘別魂,白頭詞苦怨文園。
shuí róng wǔ mǎ chuán xīn qǔ, qí xǔ shuāng luán jiàn lèi hén.
誰容五馬傳心曲,祇許雙鸞見淚痕。
yì biàn kěn suí nán dì jú, wàng yōu xū duì běi táng xuān.
易變肯隨南地橘,忘憂虛對北堂萱。
huí wén xìn duàn yī xiāng xiē, yóu yì zhāng tái zǒu huà yuán.
回文信斷衣香歇,猶憶章臺走畫轅。
“白頭詞苦怨文園”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三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