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陣黃昏雨”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陣陣黃昏雨”出自宋代陸游妾的《生查子》,
詩句共5個字,詩句拼音為:zhèn zhèn huáng hūn yǔ,詩句平仄:仄仄平平仄。
“陣陣黃昏雨”全詩
《生查子》
只知眉上愁,不識愁來路。
窗外有芭蕉,陣陣黃昏雨。
曉起理殘妝,整頓教愁去。
不合畫春山,依舊留愁住。
窗外有芭蕉,陣陣黃昏雨。
曉起理殘妝,整頓教愁去。
不合畫春山,依舊留愁住。
分類: 生查子
【注釋】:
宋末陳世崇《隨隱漫錄》卷五說 :“陸放翁宿驛中,見題壁云:‘玉階蟋蟀鬧清夜,金井梧桐辭故枝。一枕凄涼眠不得,挑燈起作感秋詩 。’放翁詢之,驛卒女也,遂納為妾。方半載馀,夫人逐之,妾賦《卜算子》云 :‘只知眉上愁⋯⋯’”這一記載是否可信,已不得而知。但所謂“玉階蟋蟀”之詩,的確是陸游在蜀時所作《感秋》詩的后半首(見《劍南詩稿》卷八 );但此詞詞牌不是《卜算子 》,應為《生查子》(《 陽春白雪》卷三正作《生查子》),這就不免使人懷疑它的真實性。
就詞論詞,《生查子》突出地寫了一個“愁”字,寫了一位閨中女子的哀愁。上片寫黃昏,下片寫次晨。開頭“只知眉上愁,不識愁來路”兩句寫她攬鏡自照,只見雙眉緊蹙,眉上生愁,但又不知愁從何來。此詞用語平易,但并非直抒胸臆。她訴說有愁,但又不說愁的原由,欲說還休,耐人尋味。“ 緊接“窗外”兩句,字面上宕開一筆,寫芭蕉滴雨,似與愁無關,實際上是襯托愁苦之甚。芭蕉滴雨的意象,正如梧桐滴雨、水滴漏聲一樣,在我國古典詩詞中常見不鮮。經過歷史的積淀,芭蕉滴雨已帶有傳統的喻義,成為渲染愁情的一種特定景象。如唐杜牧《八六子》 :“聽夜雨冷滴芭蕉”,五代后蜀人顧敻《楊柳枝 》;“正憶玉郎游蕩去 ,無尋處。更聞簾外雨瀟瀟,滴芭蕉”。
而吳文英的《唐多令》說 :“何處合成“芭蕉滴雨”為愁,手法上轉深一層,都可與此詞參讀 。“陣陣黃昏雨”一句,點明時間在傍晚,這是其一;處此暮色正濃的風雨之時,其愁情更濃郁,這是其二;從過片“曉起”句來看,又暗示女主角從晚到曉,徹夜難眠,這是其三。宋人有句云 :“枕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 ”,此詞中女主角殆亦如此,但并未直接說破。
下片寫曉起梳妝打扮。殘妝,指殘亂之妝,色褪香消 。“曉起”兩句是說經過一夜的愁思,希望能從打扮中高興起來。但“ 不合 ”兩句,文筆陡轉,謂在畫眉時愁又復現。畫眉是古時婦女理妝必有的內容,而這里說“ 不合畫”,即不該畫,就表現出女主人公不愿愁而又無法排遣的無可奈何的心情。春山,指眉,因春天之山,其色黛青,故以此來取喻,即五代蜀牛嶠《酒泉子》“ 眉學春山樣 ”之意。“不合”兩句這一結尾 ,又呼應開頭的“眉上愁”,至此,讀者才知道上片乃是女主角理晚妝時照鏡自憐的情景。古時婦女一日理妝兩次,除曉妝外,傍晚還作晚妝,或稱晚飾,庾信《七夕賦》“嫌朝妝之半故,憐晚飾之全新”即是。
此詞的特點是語淺情深。四個“愁”字,復疊而出,口吻自然真率,頗有東府民歌的風格。前兩個愁字,一是講此詞主旨為抒愁,這是明說,一是講愁之原因,卻不明說;后兩個愁字,一是希望愁去,一是愁卻不去。從晚妝到曉妝,圍繞畫眉而寫出對愁的不同感受,平易的語言使之流暢親切,曲折的結構又表示時間的遞進,把滿腔的莫名愁怨和盤托出。這使讀者感受到主人公遇不幸事之后的愁悶情緒。
順便說明,重復用字是發揮主題的藝術需要,而不是文字游戲。如五代歐陽炯《清平樂》云 :“春來階砌,春雨如絲細。春地滿飄紅杏蔕,春燕舞隨風勢。春幡細縷春繒。春閨一點春燈,自是春心繚亂,非干春夢無憑”,每句用“ 春 ”(有兩句甚至連用兩個春字 ),就顯得矯揉造作,稍有堆砌之嫌了令人頓感不悅。而蘇軾的《減字木蘭花·已卯儋耳春詞》:“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 ”,突現了當時地處荒遠的海南島的一片春光,連用七個“春”字(又一句用兩個“紅”字,一句用兩個“花”字;兩句各用“春風” ),卻使全詞節奏輕快,起了加強主題的良好效果。
宋末陳世崇《隨隱漫錄》卷五說 :“陸放翁宿驛中,見題壁云:‘玉階蟋蟀鬧清夜,金井梧桐辭故枝。一枕凄涼眠不得,挑燈起作感秋詩 。’放翁詢之,驛卒女也,遂納為妾。方半載馀,夫人逐之,妾賦《卜算子》云 :‘只知眉上愁⋯⋯’”這一記載是否可信,已不得而知。但所謂“玉階蟋蟀”之詩,的確是陸游在蜀時所作《感秋》詩的后半首(見《劍南詩稿》卷八 );但此詞詞牌不是《卜算子 》,應為《生查子》(《 陽春白雪》卷三正作《生查子》),這就不免使人懷疑它的真實性。
就詞論詞,《生查子》突出地寫了一個“愁”字,寫了一位閨中女子的哀愁。上片寫黃昏,下片寫次晨。開頭“只知眉上愁,不識愁來路”兩句寫她攬鏡自照,只見雙眉緊蹙,眉上生愁,但又不知愁從何來。此詞用語平易,但并非直抒胸臆。她訴說有愁,但又不說愁的原由,欲說還休,耐人尋味。“ 緊接“窗外”兩句,字面上宕開一筆,寫芭蕉滴雨,似與愁無關,實際上是襯托愁苦之甚。芭蕉滴雨的意象,正如梧桐滴雨、水滴漏聲一樣,在我國古典詩詞中常見不鮮。經過歷史的積淀,芭蕉滴雨已帶有傳統的喻義,成為渲染愁情的一種特定景象。如唐杜牧《八六子》 :“聽夜雨冷滴芭蕉”,五代后蜀人顧敻《楊柳枝 》;“正憶玉郎游蕩去 ,無尋處。更聞簾外雨瀟瀟,滴芭蕉”。
而吳文英的《唐多令》說 :“何處合成“芭蕉滴雨”為愁,手法上轉深一層,都可與此詞參讀 。“陣陣黃昏雨”一句,點明時間在傍晚,這是其一;處此暮色正濃的風雨之時,其愁情更濃郁,這是其二;從過片“曉起”句來看,又暗示女主角從晚到曉,徹夜難眠,這是其三。宋人有句云 :“枕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 ”,此詞中女主角殆亦如此,但并未直接說破。
下片寫曉起梳妝打扮。殘妝,指殘亂之妝,色褪香消 。“曉起”兩句是說經過一夜的愁思,希望能從打扮中高興起來。但“ 不合 ”兩句,文筆陡轉,謂在畫眉時愁又復現。畫眉是古時婦女理妝必有的內容,而這里說“ 不合畫”,即不該畫,就表現出女主人公不愿愁而又無法排遣的無可奈何的心情。春山,指眉,因春天之山,其色黛青,故以此來取喻,即五代蜀牛嶠《酒泉子》“ 眉學春山樣 ”之意。“不合”兩句這一結尾 ,又呼應開頭的“眉上愁”,至此,讀者才知道上片乃是女主角理晚妝時照鏡自憐的情景。古時婦女一日理妝兩次,除曉妝外,傍晚還作晚妝,或稱晚飾,庾信《七夕賦》“嫌朝妝之半故,憐晚飾之全新”即是。
此詞的特點是語淺情深。四個“愁”字,復疊而出,口吻自然真率,頗有東府民歌的風格。前兩個愁字,一是講此詞主旨為抒愁,這是明說,一是講愁之原因,卻不明說;后兩個愁字,一是希望愁去,一是愁卻不去。從晚妝到曉妝,圍繞畫眉而寫出對愁的不同感受,平易的語言使之流暢親切,曲折的結構又表示時間的遞進,把滿腔的莫名愁怨和盤托出。這使讀者感受到主人公遇不幸事之后的愁悶情緒。
順便說明,重復用字是發揮主題的藝術需要,而不是文字游戲。如五代歐陽炯《清平樂》云 :“春來階砌,春雨如絲細。春地滿飄紅杏蔕,春燕舞隨風勢。春幡細縷春繒。春閨一點春燈,自是春心繚亂,非干春夢無憑”,每句用“ 春 ”(有兩句甚至連用兩個春字 ),就顯得矯揉造作,稍有堆砌之嫌了令人頓感不悅。而蘇軾的《減字木蘭花·已卯儋耳春詞》:“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 ”,突現了當時地處荒遠的海南島的一片春光,連用七個“春”字(又一句用兩個“紅”字,一句用兩個“花”字;兩句各用“春風” ),卻使全詞節奏輕快,起了加強主題的良好效果。
“陣陣黃昏雨”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ēng zhā zǐ
生查子
zhǐ zhī méi shàng chóu, bù shí chóu lái lù.
只知眉上愁,不識愁來路。
chuāng wài yǒu bā jiāo, zhèn zhèn huáng hūn yǔ.
窗外有芭蕉,陣陣黃昏雨。
xiǎo qǐ lǐ cán zhuāng, zhěng dùn jiào chóu qù.
曉起理殘妝,整頓教愁去。
bù hé huà chūn shān, yī jiù liú chóu zhù.
不合畫春山,依舊留愁住。
“陣陣黃昏雨”平仄韻腳
拼音:zhèn zhèn huáng hūn yǔ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七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七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陣陣黃昏雨”的相關詩句
“陣陣黃昏雨”的關聯詩句
網友評論
* “陣陣黃昏雨”的意思和全詩出處介紹,以及全詩翻譯和賞析,“陣陣黃昏雨”出自陸游妾的 《生查子》,還提供了該詩句的全詩全文、翻譯、賞析、譯文以及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