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中斑駁遺民淚”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硯中斑駁遺民淚”全詩
硯中斑駁遺民淚,井底千年恨未銷。
分類:
作者簡介(黃宗羲)

黃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東林七君子黃尊素長子,漢族,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人。字太沖,一字德冰,號南雷,別號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藍水漁人、魚澄洞主、雙瀑院長、古藏室史臣等,學者稱梨洲先生。黃宗羲學問極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與顧炎武、王夫之并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與弟黃宗炎、黃宗會號稱浙東三黃;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
《周公謹硯》黃宗羲 翻譯、賞析和詩意
《周公謹硯》是清代黃宗羲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剩水殘山字句饒,
剡源仁近共推敲。
硯中斑駁遺民淚,
井底千年恨未銷。
詩意: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硯臺中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和歷史的思考和感慨。硯臺作為文人的工具之一,以其深刻的象征意義,代表著傳統文化的延續和歷史的沉淀。詩中的剩水、殘山、字句饒,以及剡源仁近共推敲,都是在描述硯臺上的痕跡和經年累月的使用痕跡。這些痕跡中蘊含著歷代文人的心血和智慧,也顯示出他們對文化傳承的敬重和承擔。而硯中斑駁的遺民淚和井底千年的恨,更是表達了詩人對國家沉浸在磨難和困境中的感傷和憤怒。這些淚水和恨意無法消散,凝結成了歷史的痕跡,深深地刻在了硯臺的紋路中。
賞析:
《周公謹硯》以硯臺為象征,寓意深遠。詩詞通過描繪硯臺上的痕跡,表達了對文化傳承和歷史流轉的思考和感慨。詩人以剩水、殘山、字句饒等形象描繪硯臺上的痕跡,展示了歷代文人的辛勤努力和智慧結晶。硯臺所承載的文字和思想,是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硯中斑駁的遺民淚和井底千年的恨,更是表達了詩人對國家沉浸在磨難和困境中的感傷和憤怒。這些悲憤之情凝結成了歷史的痕跡,永遠留存在硯臺之中。
整首詩詞意境凄涼而悲壯,通過描繪硯臺表面的紋理和痕跡,展現了歷代文人的辛勤付出、對文化傳承的敬重和對國家命運的憂思。同時,詩人也借助硯臺這一象征物,表達了對國家困境的憤慨和對歷史的思索。這首詩詞既是對傳統文化的贊美和懷念,也是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思考。
“硯中斑駁遺民淚”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ōu gōng jǐn yàn
周公謹硯
shèng shuǐ cán shān zì jù ráo, shàn yuán rén jìn gòng tuī qiāo.
剩水殘山字句饒,剡源仁近共推敲。
yàn zhōng bān bó yí mín lèi, jǐng dǐ qiān nián hèn wèi xiāo.
硯中斑駁遺民淚,井底千年恨未銷。
“硯中斑駁遺民淚”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