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德山流”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安得德山流”全詩
老松如臥龍,夾道忽騰翥。
危梯過百折,直下看云雨。
善導有遺蹤,十佛從口吐。
歲久缺其三,塵埃誰復數。
佛壽倘能讀,佛像諒可補。
繞山行道跡,會轉坦無阻。
中休有磐石,蔽日多林莽。
安得德山流,來為此峰主。
結茅孤頂上,端坐訶佛祖。
分類:
《高峰庵》呂希純 翻譯、賞析和詩意
《高峰庵》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呂希純。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我曾經攀登高峰,
近距離俯瞰碧溪的山谷。
古老的松樹如同臥龍,
它們夾道間突然直沖云霄。
險峻的梯子蜿蜒百折,
從這里直接俯瞰云雨。
善導的雕像仍然留下痕跡,
十位佛祖從他們的口中吐出。
歲月的風雨已使其殘缺三分,
塵埃飛揚,難以計數。
如果能夠閱讀佛經的話,
佛像的缺憾或許可以彌補。
繞著山行走,道路的痕跡會轉坦無阻。
中途休息有一塊巨石,
被茂密的樹林和草叢所掩蓋。
能否有一條德行流動于山間,
來為這峰頂之主?
我筑起茅屋獨坐于頂峰,
靜坐咒詛佛祖。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攀登高山、俯瞰山谷的景象。他描述了高山上的古老松樹,它們猶如蟄伏的巨龍,突然間直沖云霄,給人以震撼。詩人通過描述攀登的險峻梯子和從高處俯瞰云雨的景色,表達了他的冒險精神和追求卓越的意愿。他還提到了善導的雕像,暗示了佛教的存在和影響。歲月的流逝使佛像殘缺不全,詩人希望通過閱讀佛經來填補這些缺憾。詩人也思考了生活中的道德和善行,希望能夠在這座山上找到一條德行流動的路徑。最后,他建起茅屋,獨自坐在山頂,發出對佛祖的詛咒,表達了對宗教的質疑和對自由思考的追求。
賞析:
《高峰庵》以生動的描寫和意象豐富的語言展現了作者攀登高山的經歷和內心的思考。詩中的景物描繪生動而具體,如老松如臥龍、危梯過百折、直下看云雨等,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感受。通過對善導的雕像和佛像的描繪,詩人探討了信仰和宗教的話題,并在其中表達了對于信仰的思考和質疑。詩人還通過描繪山間的道路和磐石,表達了他對于德行和善行的追求,同時也反映了他對于現實社會中道德荒漠的不滿和對人類行為的反思。最后,詩人選擇獨自坐在山頂的茅屋中,詛咒佛祖,表達了對傳統信仰的懷疑和對思想自由的追求。整首詩既展示了作者對自然景觀的贊美和對宗教的思考,又融入了對人生、道德和自由的思考,展現了詩人獨立思考和探索的精神。這首詩詞以其細膩的描寫和深刻的思考,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發了對信仰、人生意義和自由的思考。
“安得德山流”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āo fēng ān
高峰庵
yǔ cháng dēng gāo fēng, jìn kàn bì xī wù.
予嘗登高峰,近瞰碧溪塢。
lǎo sōng rú wò lóng, jiā dào hū téng zhù.
老松如臥龍,夾道忽騰翥。
wēi tī guò bǎi zhé, zhí xià kàn yún yǔ.
危梯過百折,直下看云雨。
shàn dǎo yǒu yí zōng, shí fú cóng kǒu tǔ.
善導有遺蹤,十佛從口吐。
suì jiǔ quē qí sān, chén āi shuí fù shù.
歲久缺其三,塵埃誰復數。
fú shòu tǎng néng dú, fó xiàng liàng kě bǔ.
佛壽倘能讀,佛像諒可補。
rào shān háng dào jī, huì zhuǎn tǎn wú zǔ.
繞山行道跡,會轉坦無阻。
zhōng xiū yǒu pán shí, bì rì duō lín mǎng.
中休有磐石,蔽日多林莽。
ān dé dé shān liú, lái wèi cǐ fēng zhǔ.
安得德山流,來為此峰主。
jié máo gū dǐng shàng, duān zuò hē fó zǔ.
結茅孤頂上,端坐訶佛祖。
“安得德山流”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