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乃軍中忌諱多”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況乃軍中忌諱多”全詩
咄咄衣冠出疆去,迫於人處竟成訛。
分類:
作者簡介(許及之)
許及之(?~一二○九),字深甫,溫州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進士。淳熙七年(一一八○)知袁州分宜縣(明正德《袁州府志》卷六)。以薦除諸軍審計,遷宗正簿。十五年,為拾遺。光宗受禪,除軍器監、遷太常少卿,以言者罷。紹熙元年(一一九○)除淮南東路運判兼提刑,以事貶知廬州。召除大理少卿。寧宗即位,除吏部尚書兼給事中。以諂事韓侂胄,嘉泰二年(一二○二)拜參知政事,進知樞密院兼參政。韓敗,降兩官,泉州居住。嘉定二年卒。
《柏鄉縣》許及之 翻譯、賞析和詩意
《柏鄉縣》是宋代詩人許及之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昔賢不肯入朝歌,
況乃軍中忌諱多。
咄咄衣冠出疆去,
迫於人處竟成訛。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歷史時期的場景,講述了一位有才華的賢人因為一些原因不愿意進入朝廷,表達了對時局的不滿和對士人流亡的困境的思考。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展示了宋代時期士人的困境和掙扎。首句“昔賢不肯入朝歌”表達了一些有才華的賢人不愿意進入朝廷效力的情況,可能是出于對朝政腐敗和官場險惡的不滿。第二句“況乃軍中忌諱多”,揭示了軍中禁忌眾多,進一步加深了賢人們不愿涉足政治的心理。接下來的兩句“咄咄衣冠出疆去,迫於人處竟成訛”,表達了一些士人迫于外部環境和壓力,不得不離開故鄉,但最終卻因為周圍的人和環境的影響而變得違背初衷。
整首詩詞寫出了士人們在特定時期的困境和無奈,展示了他們對政治和社會現實的反思。詩中運用了簡潔明了的語言,通過對形勢的描繪和人物的表現,表達了作者對士人境況的關注和思考,具有一定的寫實性和批判意味。該詩詞反映了宋代社會的一部分現實,也折射出人們對權力腐敗和社會不公的認識和反思,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況乃軍中忌諱多”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ǎi xiāng xiàn
柏鄉縣
xī xián bù kěn rù zhāo gē, kuàng nǎi jūn zhōng jì huì duō.
昔賢不肯入朝歌,況乃軍中忌諱多。
duō duō yì guān chū jiāng qù, pò yú rén chù jìng chéng é.
咄咄衣冠出疆去,迫於人處竟成訛。
“況乃軍中忌諱多”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五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