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春來”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春去春來”全詩
古今多少,荒煙廢壘,老樹遺臺。
太行如礪,黃河如帶,等是塵埃。
不須更嘆,花開花落,春去春來。
分類: 人月圓
作者簡介(劉因)

劉因(1249~1293) 元代著名理學家、詩人。字夢吉,號靜修。初名骃,字夢驥。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縣)人。3 歲識字,6歲能詩,10歲能文,落筆驚人。年剛20,才華出眾,性不茍合。家貧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愛諸葛亮“靜以修身”之語,題所居為“靜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應召入朝,為承德郎、右贊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辭官歸。母死后居喪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劉因為官,他以疾辭。死后追贈翰林學士、資政大夫、上護軍、追封“容城郡公”,謚“文靖”。明朝,縣官鄉紳為劉因建祠堂。
《人月圓》劉因 翻譯、賞析和詩意
《人月圓·茫茫大塊洪爐里》是元代劉因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茫茫大塊洪爐里,何物不寒灰。
古今多少,荒煙廢壘,老樹遺臺。
太行如礪,黃河如帶,等是塵埃。
不須更嘆,花開花落,春去春來。
詩意: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一個茫茫洪爐中的景象,表達了人生的無常和歲月的流轉。洪爐是一個沒有熊熊燃燒的火焰,只有冷灰的大爐子,象征著一切的榮華富貴最終都會化為虛無。詩人通過描述古今興亡、城市的廢墟、古老樹木的殘余和臺基的遺跡等景象,表達了歲月的無情和一切事物最終都會消亡的無常性。太行山和黃河分別象征著堅實和流動,它們都會被時間的塵埃所覆蓋和掩埋。詩人最后提到花開花落、春去春來,意味著人生的循環和世事的更替,對于這些變化,我們不必再嘆息。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了的語言描繪了一個荒涼的景象,通過對洪爐、廢墟、樹木和臺基等物象的描寫,表達了一切事物都會隨著時間的流轉而消逝的無常感。詩人運用太行山和黃河的比喻,進一步強調了時間的無情和一切事物都會被塵埃所掩埋。最后,詩人以花開花落、春去春來的形象,寄托了人生的循環,同時也給予讀者一種豁達的態度,認為無需對于這些變化感到悲嘆,而應接受它們的存在。
這首詩詞以簡練的詞句表達了深刻的哲理,通過景物的描寫和意象的運用,將時間的無常和生命的短暫感傳遞給讀者。它呈現出一種超越個人的境界,引發人們對人生和世事的思考。同時,詩人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展示了元代山水詩的特點,以及對于歲月變遷的深刻洞察力。整首詩詞簡練而富有意境,給人以深思和啟示。
“春去春來”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rén yuè yuán
人月圓
máng máng dà kuài hóng lú lǐ, hé wù bù hán huī.
茫茫大塊洪爐里,何物不寒灰。
gǔ jīn duō shǎo, huāng yān fèi lěi, lǎo shù yí tái.
古今多少,荒煙廢壘,老樹遺臺。
tài xíng rú lì, huáng hé rú dài, děng shì chén āi.
太行如礪,黃河如帶,等是塵埃。
bù xū gèng tàn, huā kāi huā luò, chūn qù chūn lái.
不須更嘆,花開花落,春去春來。
“春去春來”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