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砧聲喚客愁”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何處砧聲喚客愁”全詩
深夜無風蓮葉響,水寒更有未眠鷗。
分類:
作者簡介(林景熙)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陽,號霽山。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南宋末期愛國詩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釋褐成進士,歷任泉州教授,禮部架閣,進階從政郎。宋亡后不仕,隱居于平陽縣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撿拾帝骨葬于蘭亭附近。他教授生徒,從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際詩壇、創作成績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溫州歷史上成就最高的詩人。卒葬家鄉青芝山。著作編為《霽山集》。
《夢回》林景熙 翻譯、賞析和詩意
《夢回》是宋代文人林景熙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夢回荒館月籠秋,
何處砧聲喚客愁。
深夜無風蓮葉響,
水寒更有未眠鷗。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夢回舊夢的情景。詩人置身于一座荒涼的客棧,月光柔和地籠罩著秋天。在這靜謐的夜晚,砧聲傳來,勾起了游子的思鄉之憂。深夜中,沒有風,但蓮葉卻發出聲響,增添了一種凄涼的氛圍。水面寒冷,湖中的鷗鳥也未入眠,更加凸顯了孤寂和寂寞之感。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景物和聲音的描繪,展現了一種寂寥和思鄉的情感。詩中的"夢回"意味著詩人在客棧中仿佛回到了過去的夢境,與現實中的環境形成鮮明的對比。荒涼的客棧、柔和的月光和寒冷的水面相互映襯,構成了一種幽寂的氛圍。砧聲的出現則喚起了詩人的思鄉之情,加深了他的孤獨和憂愁。
詩人通過細膩的描寫,將自然景物與人的情感融為一體,展示了內心的孤獨和對家的思念。蓮葉的聲響和未眠的鷗鳥進一步強化了這種孤寂的意境。整首詩以簡潔而精練的語言,傳達了作者對家鄉的眷戀和對離別的痛苦的感受。
《夢回》以其細膩的描寫和深刻的情感表達,展示了宋代文人對家園和親情的思念之情,是一首優秀的描寫孤寂和離別的詩詞之作。
“何處砧聲喚客愁”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èng huí
夢回
mèng huí huāng guǎn yuè lóng qiū, hé chǔ zhēn shēng huàn kè chóu.
夢回荒館月籠秋,何處砧聲喚客愁。
shēn yè wú fēng lián yè xiǎng, shuǐ hán gèng yǒu wèi mián ōu.
深夜無風蓮葉響,水寒更有未眠鷗。
“何處砧聲喚客愁”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