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萋萋草正繁”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萋萋草正繁”全詩
月映花林白,霜凄畫壁寒。
澹云孤夢遠,流水半生殘。
想是平原館,萋萋草正繁。
分類:
作者簡介(王恭)
王恭(1343-? ),字安仲,長樂沙堤人。家貧,少游江湖間,中年隱居七巖山,為樵夫20多年,自號“皆山樵者”。善詩文,與高木秉、陳亮等諸文士唱和,名重一時。詩人王 曾為他作《皆山樵者傳》。明永樂二年(1404年),年屆六十歲的王恭以儒士薦為翰林待詔,敕修《永樂大典》。永樂五年,《永樂大典》修成,王恭試詩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辭官返里。王恭作詩,才思敏捷,下筆千言立就,詩風多凄婉,隱喻頗深。為閩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澤狂歌》五卷及《風臺清嘯》等。
《寒夜宿張藻宅偶賦》王恭 翻譯、賞析和詩意
《寒夜宿張藻宅偶賦》是明代詩人王恭所作。這首詩描繪了一個旅人在寒夜中住進張藻的宅邸,內心的不安和孤寂之情。以下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寒夜中,旅人無法安睡,抱著劍在夜晚里彈奏。明亮的月光映照下,花林潔白如雪,畫壁上的霜氣凄涼寒冷。靜謐的云霧中,孤獨的夢境遙遠無際,流水像生命的旅途,已經過了一半,但仍然殘缺不全。我想這里是平原上的宅邸,四周的青草依然茂盛。
這首詩通過描繪寒夜中旅人的心境與周圍環境,表達了孤獨、迷茫和無奈的情感。旅人在陌生的環境中,無法入眠,夜晚的寒冷讓他倍感凄涼。月亮的光芒映照下的花林和畫壁上的霜氣,進一步烘托出他內心的孤獨和冷寂。澹云和流水的描繪,則象征了旅途的漫長和不確定性,旅人對未來的迷茫與困惑。最后,詩中提到的平原館和茂盛的青草,或許是旅人對一絲希望和溫暖的寄托。
這首詩以簡潔凝練的語言,通過描寫自然景物和旅人的心境,展現了王恭對人生苦難和迷途中的無助之感,抒發了對命運的思考和對人生的疑惑。同時,詩中的景物描寫和情感表達相得益彰,使整首詩具有了深刻的意境和內涵。讀者在賞析這首詩時,可以感受到旅人內心的孤寂和無奈,同時也可以思考人生的不確定性和對未來的迷茫。
“萋萋草正繁”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án yè sù zhāng zǎo zhái ǒu fù
寒夜宿張藻宅偶賦
lǚ rén mián bù ān, bào jiàn yè zhòng dàn.
旅人眠不安,抱劍夜中彈。
yuè yìng huā lín bái, shuāng qī huà bì hán.
月映花林白,霜凄畫壁寒。
dàn yún gū mèng yuǎn, liú shuǐ bàn shēng cán.
澹云孤夢遠,流水半生殘。
xiǎng shì píng yuán guǎn, qī qī cǎo zhèng fán.
想是平原館,萋萋草正繁。
“萋萋草正繁”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三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