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繞胡兒笛里歸”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夢繞胡兒笛里歸”全詩
夜雨蘆花看不定,夕陽楓樹見初飛。
影隨漢騎營邊落,夢繞胡兒笛里歸。
君到石城霜漸冷,莫云聲斷欲沾衣。
分類:
作者簡介(王恭)
王恭(1343-? ),字安仲,長樂沙堤人。家貧,少游江湖間,中年隱居七巖山,為樵夫20多年,自號“皆山樵者”。善詩文,與高木秉、陳亮等諸文士唱和,名重一時。詩人王 曾為他作《皆山樵者傳》。明永樂二年(1404年),年屆六十歲的王恭以儒士薦為翰林待詔,敕修《永樂大典》。永樂五年,《永樂大典》修成,王恭試詩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辭官返里。王恭作詩,才思敏捷,下筆千言立就,詩風多凄婉,隱喻頗深。為閩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澤狂歌》五卷及《風臺清嘯》等。
《賦得白雁送人之金陵》王恭 翻譯、賞析和詩意
《賦得白雁送人之金陵》是明代王恭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燕山榆葉望秋稀,
雪羽瀟瀟向楚微。
夜雨蘆花看不定,
夕陽楓樹見初飛。
影隨漢騎營邊落,
夢繞胡兒笛里歸。
君到石城霜漸冷,
莫云聲斷欲沾衣。
詩詞的中文譯文:
在燕山的榆樹葉中望見稀少的秋景,
白雁的雪羽輕輕飄向楚地微微。
夜雨中無法看清蘆花的模樣,
夕陽下,楓樹初次飛舞。
身影伴隨著漢軍騎兵邊防而落,
夢境纏繞在胡兒吹笛之中歸來。
當你到達石城時,霜氣已漸漸寒冷,
不要說聲音已斷,渴望沾濕衣裳。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王恭離別之際,白雁送別的情景。詩人望著燕山上稀稀落落的秋景,白雁的雪白羽毛輕輕飄向楚地。夜雨中,蘆花模糊不清,夕陽下,楓樹的葉子開始飛舞。這些景象都成為詩人離別時的心情的象征。
詩中提到的影隨漢騎營邊落,夢繞胡兒笛里歸,暗示著詩人在離別的時刻,思念之情伴隨著戰爭和邊疆的辛酸。漢騎代表著中原的歸屬,胡兒則代表著邊疆的風情。詩人的思緒在夢中回到邊城,伴隨著胡兒吹奏的笛聲回到心靈的歸宿。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離別后的思念和期盼。當詩人的朋友到達石城時,已是寒冷的秋霜漸漸降臨,詩人希望朋友不要說聲音已斷,卻渴望感受到詩人的思念之情,用實際行動來表達對詩人的關懷。
整首詩詞通過描繪離別時的自然景色和表達內心情感,展現了詩人對親友的深情厚意以及對離別的思索和期盼。同時,通過對戰亂邊疆的描寫,也反映出動蕩時期人們的離散和辛酸。這首詩詞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情感的抒發,給人以深思和共鳴。
“夢繞胡兒笛里歸”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ù dé bái yàn sòng rén zhī jīn líng
賦得白雁送人之金陵
yān shān yú yè wàng qiū xī, xuě yǔ xiāo xiāo xiàng chǔ wēi.
燕山榆葉望秋稀,雪羽瀟瀟向楚微。
yè yǔ lú huā kàn bù dìng, xī yáng fēng shù jiàn chū fēi.
夜雨蘆花看不定,夕陽楓樹見初飛。
yǐng suí hàn qí yíng biān luò, mèng rào hú ér dí lǐ guī.
影隨漢騎營邊落,夢繞胡兒笛里歸。
jūn dào shí chéng shuāng jiàn lěng, mò yún shēng duàn yù zhān yī.
君到石城霜漸冷,莫云聲斷欲沾衣。
“夢繞胡兒笛里歸”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五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