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竹轉扶疏”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嫩竹轉扶疏”全詩
短籬開窈窕,嫩竹轉扶疏。
世事霜前葉,聲名澗底樗。
柴桑陶靖節,日暮荷歸鋤。
分類:
《王文孺臞庵》程敦厚 翻譯、賞析和詩意
《王文孺臞庵》是宋代程敦厚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壁上煙蘿子,
窗前鴻素書。
短籬開窈窕,
嫩竹轉扶疏。
世事霜前葉,
聲名澗底樗。
柴桑陶靖節,
日暮荷歸鋤。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僻靜的庵堂景象。墻上掛著淡淡的煙蘿子,窗前擺著潔白的書籍。矮籬敞開著小門,顯得娟秀而美麗,嫩竹被人修剪得疏朗而清秀。在這個寧靜的庵堂中,世事如同霜前的枯葉一樣淡漠,聲名如同澗底的樗樹一樣平凡。詩中還描寫了柴桑陶靖節,意味著莊稼豐收的季節,日暮時分,人們歸去耕作。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而清新的筆觸,描繪了一個淡雅寧靜的庵堂景象。詩人運用了具象的描寫手法,將壁上的煙蘿子和窗前的鴻素書作為細節描繪,營造出一種清幽的氛圍。短籬開著小門,嫩竹被修剪得疏朗,展示了一種秀美的庭院景致。通過描寫庵堂中的景物,詩人表達了對寧靜生活的向往和對俗世的淡漠態度。
詩中的"世事霜前葉,聲名澗底樗"意味著詩人對塵世的冷淡和對名利的超脫。霜前的葉子已經凋零,代表了人世間的事物瞬息易逝。而澗底的樗樹是平凡、不起眼的,象征著詩人對于聲名和地位的淡泊態度。這種對世事的淡漠和超脫,與庵堂的寧靜環境相呼應,表達了詩人追求內心寧靜和超然境界的心境。
最后兩句詩描述了柴桑陶靖節,以及日暮時分人們歸去耕作的景象。這一描寫既展示了恬靜的田園生活,也暗示了詩人對于平凡勞動的贊美和向往。詩人以農耕的場景作為結束,既是對樸素生活的肯定,也是對平凡勞作的崇敬。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對庵堂景象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寧靜生活的向往和對塵世的冷淡態度。同時,詩中對于名利和世事的淡泊態度以及對平凡勞動的贊美,也讓人感受到詩人追求心靈寧靜和超脫的情感。
“嫩竹轉扶疏”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áng wén rú qú ān
王文孺臞庵
bì shàng yān luó zi, chuāng qián hóng sù shū.
壁上煙蘿子,窗前鴻素書。
duǎn lí kāi yǎo tiǎo, nèn zhú zhuǎn fú shū.
短籬開窈窕,嫩竹轉扶疏。
shì shì shuāng qián yè, shēng míng jiàn dǐ chū.
世事霜前葉,聲名澗底樗。
chái sāng táo jìng jié, rì mù hé guī chú.
柴桑陶靖節,日暮荷歸鋤。
“嫩竹轉扶疏”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六魚 (仄韻) 去聲六御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