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樊籠不敢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多少樊籠不敢開”全詩
何時得似邠州守,德政臨民鶴自來。
分類:
《過邠州留題》竇儀 翻譯、賞析和詩意
《過邠州留題》是宋代竇儀所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多少樊籠不敢開,
強拘物性要相倍。
何時得似邠州守,
德政臨民鶴自來。
詩意: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樊籠和邠州守的對比來表達對時代局限和個人追求的思考。詩人觸景生情,借物抒懷,把樊籠比喻為對物質欲望的束縛,而邠州守則象征著道德政治的理想。詩人希望自己能夠像邠州守一樣,能夠實施德政,使人民安居樂業。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詩人的思考和追求。首兩句“多少樊籠不敢開,強拘物性要相倍。”通過描繪樊籠和物性拘束的形象,表達了詩人對于物質欲望的壓抑和對現實局限的不滿。詩中的“樊籠”可以理解為個人追求、社會壓力或者是對于自由的向往。而“物性要相倍”則強調了物欲的強大力量,使得人們不敢輕易放手追求內心真正的渴望。
接下來的兩句“何時得似邠州守,德政臨民鶴自來。”則展現了詩人對于理想社會的向往。邠州守作為一個道德高尚、為民眾著想的形象,成為了詩人心目中的楷模。詩人希望自己能夠像邠州守一樣,能夠實施德政,使人民享受幸福和安寧。最后一句“德政臨民鶴自來”,以形象生動的方式表達了理想社會的美好景象,鶴作為傳統文化中的吉祥象征,象征著和平、幸福和繁榮。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對比的手法,表達了詩人對于現實局限的思考和對理想社會的向往。通過對物欲束縛和道德理想的對比,詩人呼吁追求道德和德政,為人民謀幸福。這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和鮮明的形象,表達了詩人對于社會和人生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多少樊籠不敢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uò bīn zhōu liú tí
過邠州留題
duō shǎo fán lóng bù gǎn kāi, qiáng jū wù xìng yào xiāng bèi.
多少樊籠不敢開,強拘物性要相倍。
hé shí dé shì bīn zhōu shǒu, dé zhèng lín mín hè zì lái.
何時得似邠州守,德政臨民鶴自來。
“多少樊籠不敢開”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