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此湘累名”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成此湘累名”全詩
又渡汨羅江,{左氵右往}記曾輸誠。
慨彼幽亂國,成此湘累名。
雕胡不受膩,淆予膳膏腥。
離騷二十五,往往言其清。
招汝千載后,來乎不來靈。
分類:
《次韻劉友鶴端午三首》高斯得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次韻劉友鶴端午三首》
作者:高斯得
朝代:宋代
昔經屈原坂,寒湍下悲鳴。
又渡汨羅江,{左氵右往}記曾輸誠。
慨彼幽亂國,成此湘累名。
雕胡不受膩,淆予膳膏腥。
離騷二十五,往往言其清。
招汝千載后,來乎不來靈。
中文譯文:
往昔經過屈原的坡上,寒冷的湍流發出悲鳴聲。
再次渡過汨羅江,左邊是氵,右邊是往,這是古代的一種記號,記錄了曾經的忠誠。
感慨那個幽困的國家,成為了湘水的重負之名。
雕胡不再接受厭倦,混淆了我美食的膏腥味。
《離騷》已經流傳了二十五個年頭,時常贊美其清麗。
我呼喚你千載之后,但你卻沒有回應,仿佛失去了靈性。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詩人高斯得的作品,以次韻劉友鶴的端午三首為題。詩中通過描述屈原、汨羅江、湘水等景物,展現了詩人對歷史的感慨和對時代的反思。
詩人首先提到了屈原,屈原是楚國的愛國詩人,他在政治上受到排擠,最終投江自盡。詩中的"昔經屈原坂,寒湍下悲鳴"表達了屈原墜江時的凄涼景象,寒冷的湍流發出悲鳴聲,令人感嘆屈原的悲壯命運。
接著,詩人提到了汨羅江,詩中的"又渡汨羅江"暗示了詩人的身世和歷史背景,也可能象征著詩人所處的時代變遷。"左氵右往"是一種古代的記號,表示曾經的忠誠。這句描述表達了詩人對過去歲月的回憶和對曾經的忠誠之情。
詩人接下來談及了湘水,湘水是湖南的一條著名河流,也是楚國的一部分。詩人稱湘水為"湘累名",意指湘水成為了歷史的重負。這里所指的"幽亂國"可能指的是楚國的動蕩和戰亂,也可能是詩人對當時社會政治狀況的感慨。
詩的后半部分,詩人轉而談論自己的飲食生活。"雕胡不受膩"表達了詩人對于精美食物的厭倦,他渴望追求更深層次的精神享受。"淆予膳膏腥"則指詩人的飲食已經失去了本真的味道和意義。這種對物質享受的厭倦與對精神追求的渴望,可能也是詩人對時代變遷的思考和對人生意義的追問。
最后兩句詩中的"離騷二十五,往往言其清。招汝千載后,來乎不來靈"表達了詩人對《離騷》的贊美和期待。《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詩人將其稱為"清麗",表達了對屈原詩歌的推崇和敬仰。然而,詩人對于自己的呼喚卻沒有得到回應,以"來乎不來靈"的形式表現了對未來的渴望與失望。
整首詩通過對屈原、汨羅江、湘水以及自身的描述,表達了詩人對歷史的回憶、對時代的反思和對未來的期待。詩人以簡潔而意味深長的語言,描繪出了一幅歷史與現實、物質與精神、個人與時代相交織的圖景,引發人們對于人生、歷史和文化的思考。
“成此湘累名”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liú yǒu hè duān wǔ sān shǒu
次韻劉友鶴端午三首
xī jīng qū yuán bǎn, hán tuān xià bēi míng.
昔經屈原坂,寒湍下悲鳴。
yòu dù mì luó jiāng, zuǒ shui yòu wǎng jì céng shū chéng.
又渡汨羅江,{左氵右往}記曾輸誠。
kǎi bǐ yōu luàn guó, chéng cǐ xiāng lèi míng.
慨彼幽亂國,成此湘累名。
diāo hú bù shòu nì, xiáo yǔ shàn gāo xīng.
雕胡不受膩,淆予膳膏腥。
lí sāo èr shí wǔ, wǎng wǎng yán qí qīng.
離騷二十五,往往言其清。
zhāo rǔ qiān zǎi hòu, lái hū bù lái líng.
招汝千載后,來乎不來靈。
“成此湘累名”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