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學安仁卻自驚”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學安仁卻自驚”全詩
黃花冷落不成艷,紅葉颼飗競鼓聲。
背世返能厭俗態,偶緣猶未忘多情。
自從雙鬢斑斑白,不學安仁卻自驚。
作者簡介(李煜)

李煜,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鐘隱、蓮峰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李后主。開寶八年,宋軍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后因作感懷故國的名詞《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雖不通政治,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詞。在政治上失敗的李煜,卻在詞壇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稱為“千古詞帝”。
《九月十日偶書》李煜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文譯文:《九月十日偶書》
晚雨秋陰酒剛醒,
感時心緒難平靜。
黃花凋謝失芳艷,
紅葉飄落與鼓聲競相應。
轉身返鄉厭世態,
偶然邂逅未忘多情。
自從雙鬢斑白如雪,
不學安仁卻自驚訝。
詩意:《九月十日偶書》是李煜在唐朝時期創作的一首詩。詩人以描繪細膩的景物和深沉的內心感受,表達了對時光流逝和自己境遇的感慨之情。詩中通過描繪晚雨、秋陰、黃花凋謝、紅葉飄落等景象,表達了詩人對逝去的美好時光的留戀和憂傷。詩人的內心感受杳難平復,他感嘆時光飛逝,年老之后的自己不再學習修養,而是感到驚訝和痛惜。
賞析:《九月十日偶書》以淡泊和哀愁的情感描繪了秋天的景色和詩人內心的感受。詩中的晚雨和秋陰給人一種陰郁而蕭瑟的感覺,與黃花凋謝和紅葉飄落形成鮮明的對比。詩人以此來表達時間流轉的無情和自己年老的無奈。詩人在詩中提到他自己的雙鬢斑白,以及不再學習修養的事實,這既是對自身境遇的反思,也是對逝去美好時光的感嘆。整首詩充滿了對時光流轉和生命無常的深刻思考和感慨之情,給人以思索與共鳴。
“不學安仁卻自驚”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iǔ yuè shí rì ǒu shū
九月十日偶書
wǎn yǔ qiū yīn jiǔ zhà xǐng, gǎn shí xīn xù yǎo nán píng.
晚雨秋陰酒乍醒,感時心緒杳難平。
huáng huā lěng luò bù chéng yàn,
黃花冷落不成艷,
hóng yè sōu liú jìng gǔ shēng.
紅葉颼飗競鼓聲。
bèi shì fǎn néng yàn sú tài, ǒu yuán yóu wèi wàng duō qíng.
背世返能厭俗態,偶緣猶未忘多情。
zì cóng shuāng bìn bān bān bái, bù xué ān rén què zì jīng.
自從雙鬢斑斑白,不學安仁卻自驚。
“不學安仁卻自驚”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