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道》 顧況
長安道,人無衣,馬無草,何不歸來山中老。
作者簡介(顧況)

顧況(約727—約815)字逋翁,號華陽真逸(一說華陽真隱),晚年自號悲翁,漢族,蘇州海鹽橫山人(今在浙江海寧境內),唐代詩人、畫家、鑒賞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詩嘲諷得罪權貴,貶饒州司戶參軍。晚年隱居茅山。
《長安道》顧況 翻譯、賞析和詩意
《長安道》是唐代詩人顧況創作的一首詩。該詩描述了長安道上人們的困苦境遇,表達了詩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歸隱山林生活的向往。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長安道上,人們衣不蔽體,馬匹沒有草料。為何不回山中過老年生活呢?
這首詩描繪了長安道上的景象,人們窮困潦倒,衣不蔽體,馬匹無草可食。通過這種描寫,詩人表達了對社會現實的不滿。長安作為唐代的都城,代表著繁華和富裕,但是長安道上的景象卻與之相反,人們的生活困苦,缺乏基本的衣食住行。這種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反映了詩人對社會不公和貧富差距的關注。
詩人在最后一句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何不回山中過老年生活呢?”這句話表達了詩人對歸隱山林生活的向往。山中代表著寧靜與自由,詩人希望能夠遠離喧囂的塵世,回歸到自然的懷抱中,過上簡樸而自由的生活。這種向往山林的情感,也體現了詩人內心深處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在現實的困境中,詩人尋求一種超脫和解脫,通過歸隱山林來尋找內心的寧靜與自由。
這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揭示了社會現實的不公和詩人對歸隱山林生活的向往。通過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和對理想生活的追求,詩人表達了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和對內心寧靜的渴望。這種思想情感的表達,使得《長安道》成為了一首具有深刻詩意的詩詞作品。
《長安道》顧況 拼音讀音參考
cháng ān dào
長安道
cháng ān dào, rén wú yī, mǎ wú cǎo, hé bù guī lái shān zhōng lǎo.
長安道,人無衣,馬無草,何不歸來山中老。
網友評論
更多詩詞分類
* 《長安道》專題為您介紹長安道古詩,長安道顧況的古詩全文、翻譯備注、注釋釋文、拼音讀音、品鑒賞析、古詩詩意以及網友評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