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鞞舞歌 明之君 三》 沈約
樂諧風自移。
舜琴終已絕。
堯衣今復垂。
象天則地體無為。
作者簡介(沈約)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漢族,吳興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學家、文學家。出身于門閥士族家庭,歷史上有所謂“江東之豪,莫強周、沈”的說法,家族社會地位顯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虜將軍。父親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誅。沈約孤貧流離,篤志好學,博通群籍,擅長詩文。歷仕宋、齊、梁三朝。在宋仕記室參軍、尚書度支郎。著有《晉書》、《宋書》、《齊紀》、《高祖紀》、《邇言》、《謚例》、《宋文章志》,并撰《四聲譜》。作品除《宋書》外,多已亡佚。
《梁鞞舞歌 明之君 三》沈約 翻譯、賞析和詩意
《梁鞞舞歌 明之君 三》是南北朝時期沈約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禮緝民用擾。
樂諧風自移。
舜琴終已絕。
堯衣今復垂。
象天則地體無為。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對古代傳統禮儀和民眾紛擾的思考,以及對于和諧樂音的向往。詩中提到了舜的琴聲已經消失,堯的衣裳卻再次降臨。最后一句象征著天地之間的無為狀態。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詞匯,表達了作者對禮儀和民眾生活的關注與思考。詩中的"禮緝民用擾"意味著古代的禮儀制度對于人民的生活產生了一定的困擾和壓抑。接下來的"樂諧風自移"表達了作者對于和諧樂音的向往,希望通過音樂的力量能夠緩解人們的困擾和焦慮。
"舜琴終已絕"一句表達了古代傳統音樂的消失,可能暗示了社會失去了一種純粹、和諧的狀態。而"堯衣今復垂"則意味著堯的衣裳再次降臨,可能代表著對于傳統美德和價值觀的重新重視。
最后一句"象天則地體無為"是整首詩的總結,表達了作者對于天地之間的自然狀態的贊美。無為是道家思想中的概念,強調順應自然、不做強求。通過描繪天地自然的狀態,作者表達了對于社會和個體的思考,希望能夠回歸自然、達到一種和諧的境界。
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和意象,表達了作者對于社會與個體、傳統與現實的思考和感悟,寄托了對于和諧與自然境界的向往。
《梁鞞舞歌 明之君 三》沈約 拼音讀音參考
liáng bǐng wǔ gē míng zhī jūn sān
梁鞞舞歌 明之君 三
lǐ jī mín yòng rǎo.
禮緝民用擾。
lè xié fēng zì yí.
樂諧風自移。
shùn qín zhōng yǐ jué.
舜琴終已絕。
yáo yī jīn fù chuí.
堯衣今復垂。
xiàng tiān zé dì tǐ wú wéi.
象天則地體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