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嘆四首》 吳潛
祗是欺舴艋,那見摧蛟鱷。
作者簡介(吳潛)

吳潛(1195—1262)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后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于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余》。
《秋風嘆四首》吳潛 翻譯、賞析和詩意
《秋風嘆四首》是宋代吳潛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秋風嘆四首
嘗聞海客談,
白浪海風惡。
祗是欺舴艋,
那見摧蛟鱷。
譯文:
曾聽聞海外游子談論,
洶涌的海浪和咆哮的海風令人畏懼。
他們只是欺騙著漁船和小舟,
從未見過能夠征服巨龍和鱷魚的場景。
詩意:
《秋風嘆四首》以秋風為背景,通過描述海客對海洋的觀察和感受,揭示了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與無力。詩中的海客形容海浪和海風兇猛,暗示著海洋的威力和無法預測性。作者通過對比,用漁船和小舟來象征人類的渺小與脆弱,而巨龍和鱷魚則代表了自然界的力量和威嚴。整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以及人類在大自然面前力量的微弱與無足輕重。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界的感嘆和敬畏之情。通過對海客的觀察,詩人通過對比揭示了人類與自然界間的巨大對比和不可逾越的鴻溝。詩中的重復和對偶的手法,使得詩句更加鮮活生動,形象深入人心。同時,通過選擇秋風為詩的背景,凸顯了季節的變遷和自然界的無常,加深了詩詞的意境和情感。整首詩詞既展示了作者對自然的敬畏之情,又啟示了人類在大自然面前應該保持謙卑和敬畏的態度。
《秋風嘆四首》吳潛 拼音讀音參考
qiū fēng tàn sì shǒu
秋風嘆四首
cháng wén hǎi kè tán, bái làng hǎi fēng è.
嘗聞海客談,白浪海風惡。
zhī shì qī zé měng, nà jiàn cuī jiāo è.
祗是欺舴艋,那見摧蛟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