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度潼關口號》 張九齡
在德不在險,方知王道休。
作者簡介(張九齡)

張九齡(678-740) : 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漢族,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長安年間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后罷相,為荊州長史。詩風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斗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譽為“嶺南第一人”。
《奉和圣制度潼關口號》張九齡 翻譯、賞析和詩意
奉和圣制度潼關口號
嶙嶙故城壘,荒涼空戍樓。
在德不在險,方知王道休。
譯文:
高聳的古城墻,荒涼空蕩的戍樓。
只有德行高尚,方能保全王道。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張九齡對政治道德的思考和憂慮。他通過描寫潼關口的古城墻和戍樓的凄涼景象,呼吁當權者應該注重道德修養,而不是只關注防御戰略。他認為,政權的穩固不僅僅取決于軍事力量的強大,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來治理國家,否則王道將會失去。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而富有力量的語言,通過描繪潼關口的景象,表達了張九齡對當時政治現狀的憂慮和對德治的向往。嶙嶙故城壘和荒涼空戍樓的描繪,給人一種廢棄和凄涼的感覺,同時也映襯出國家治理之殘喘。張九齡在詩中傳達了一種觀點,即只有德行高尚的統治者才能保持繁榮和穩定的王道。這樣的主題在唐代的政治背景下尤為重要,也是作者對當時政治現狀的反思和期望。
《奉和圣制度潼關口號》張九齡 拼音讀音參考
fèng hé shèng zhì dù tóng guān kǒu hào
奉和圣制度潼關口號
lín lín gù chéng lěi, huāng liáng kōng shù lóu.
嶙嶙故城壘,荒涼空戍樓。
zài dé bù zài xiǎn, fāng zhī wáng dào xiū.
在德不在險,方知王道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