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 司空圖
后生乞汝殘風月,自作深林不語僧。
作者簡介(司空圖)

司空圖(837~908)晚唐詩人、詩論家。字表圣,自號知非子,又號耐辱居士。祖籍臨淮(今安徽泗縣東南),自幼隨家遷居河中虞鄉(今山西永濟)。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應試,擢進士上第,天復四年(904年),朱全忠召為禮部尚書,司空圖佯裝老朽不任事,被放還。后梁開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弒,他絕食而死,終年七十二歲。司空圖成就主要在詩論,《二十四詩品》為不朽之作。《全唐詩》收詩三卷。
《偈》司空圖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偈》
人若憎時我亦憎,
逃名最要是無能。
后生乞汝殘風月,
自作深林不語僧。
中文譯文:
當別人憎恨時我也憎恨,
逃避名利最重要的是無能。
年輕人請求你殘留一些風景和月色,
我自己選擇深山中默默無言。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司空圖創作的作品。詩人探討了人際關系、名利和追求內心安寧的主題。
詩的第一句“人若憎時我亦憎”,表達了詩人對于世人情緒和態度的共鳴,他認同并與他人的感情和看法保持一致。這句話也傳達了一種對于人際關系的現實態度,詩人不愿意對于別人的惡意保持默不作聲,而是選擇與他人同流合匯。
接下來的兩句“逃名最要是無能”,表達了詩人對于名利的深思。他認為逃避名利并非源于個人選擇或志向,而是因為自己無能。名利對詩人來說不重要,他更注重個人的內在修養和與自然的相處。
最后兩句:“后生乞汝殘風月,自作深林不語僧”,表達了詩人對于年輕一代的期望和自己的選擇。詩人希望后來的人能夠欣賞并保護那些殘留的美好事物,包括風景和月色,并在自然中尋找寧靜與自由。而自己選擇在深山中默默無聞,不與僧侶交談,表現出追求內心寧靜和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心境。
整首詩表達了對于名利與人際關系的獨特態度,以及追求內心安寧和與自然共存的愿望。詩人通過自省和對比,傳達出一種追求真實自我的價值觀,以及對于內心寧靜和自由的向往。
《偈》司空圖 拼音讀音參考
jì
偈
rén ruò zēng shí wǒ yì zēng, táo míng zuì yào shì wú néng.
人若憎時我亦憎,逃名最要是無能。
hòu shēng qǐ rǔ cán fēng yuè, zì zuò shēn lín bù yǔ sēng.
后生乞汝殘風月,自作深林不語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