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見杏花》 吳融
長得看來猶有恨,可堪逢處更難留!
林空色暝鶯先到,春淺香寒蝶未游。
更憶帝鄉千萬樹,澹煙籠日暗神州。
作者簡介(吳融)

吳融,唐代詩人。字子華,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吳融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于唐昭宗天復三年(903),享年五十四歲。他生當晚唐后期,一個較前期更為混亂、矛盾、黑暗的時代,他死后三年,曾經盛極一時的大唐帝國也就走入歷史了,因此,吳融可以說是整個大唐帝國走向滅亡的見證者之一。
途中見杏花翻譯
一枝淡紅的杏花探出墻頭,而墻外的行人(作者)正傷春惆悵。這枝杏花的樣子好像跟我一樣傷春惆悵,我們哪里禁受得了相逢在這春去匆匆難相留的時節?天色已晚,寂靜的樹林中黃鸝鳥最先歸來,春色尚早,杏花在料峭的春寒中獨自綻放,卻沒有蜂飛蝶舞。這時候我更懷念長安的千萬株桃濃杏淡,可淡淡的暮色已經籠罩住了夕陽的光輝,整個神州一片黯淡。途中見杏花鑒賞
詩人漂泊在外,偶然見到一枝杏花,觸動他滿懷愁緒和聯翩浮想,寫下這首動人的詩。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是宋人葉紹翁《游園不值》詩中的名句。杏花開在農歷二月,正是春天到來的時候,那嬌艷的紅色就仿佛青春和生命的象征。經歷過嚴冬漫長蟄居生活的人,早春季節走出戶外,忽然望見鄰家墻頭上伸出一枝俏麗的花朵,想到春回大地,心情無比欣喜激動。葉紹翁的詩句就反映了這樣的心理。可是吳融對此卻別有衷懷。他正獨自奔波于茫茫的旅途中,各種憂思盤結胸間,那枝昭示著青春與生命的杏花映入眼簾,卻在他心頭留下異樣的苦澀滋味。
他并不是不愛鮮花,不愛春天,但他想到,花開易落,青春即逝,就是永遠守著這枝鮮花觀賞,也看不了得多少時間。想到這里,不免牽惹起無名的惆悵情緒。更何況自己行色匆匆,難以駐留,等不及花朵開盡,即刻就要離去。緣分如此短淺,令人倍覺難堪。
由于節候尚早,未到百花吐艷春意濃的時分,一般樹木枝梢上還是空疏疏的,空氣里的花香仍夾帶著料峭的寒意,蝴蝶不見飛來采蜜,只有歸巢的黃鶯聊相陪伴。在這種情景下獨自盛開的杏花,當會感到有幾分孤獨寂寞。這里融入詩人的身世之感,而杏花的形象也就由報春使者,轉化為詩人的自我寫照。
想象進一步馳騁,從眼前的鮮花更聯想及往年在京城長安看到的千萬樹紅杏。那一片蒙蒙的煙霞,輝映著陽光,彌漫、覆蓋在神州(指中國)大地上,景象是絢麗奪目的。浮現于腦海的這幅長安杏花圖,實際上代表著他深心憶念的長安生活。詩人被迫離開朝廷,到處飄零,心思仍然縈注于朝中。末尾這一聯想的飛躍,恰恰泄露了他內心的秘密,點出了他的愁懷所在。
詩篇借杏花托興,展開多方面的聯想,把自己的惜春之情、流離之感、身世之悲、故國之思,一層深一層地抒寫出來,筆法特別委婉細膩。晚唐詩人中,吳融作為溫(庭筠)李(商隱)詩風的追隨者,其最大特色則在于將溫李的縟麗溫馨引向了凄冷清疏的一路。此篇可以視為這方面的代表作。
《途中見杏花》吳融 拼音讀音參考
tú zhōng jiàn xìng huā
途中見杏花
yī zhī hóng xìng chū qiáng tóu, qiáng wài háng rén zhèng dú chóu.
一枝紅杏出墻頭,墻外行人正獨愁。
zhǎng de kàn lái yóu yǒu hèn, kě kān féng chù gèng nán liú!
長得看來猶有恨,可堪逢處更難留!
lín kōng sè míng yīng xiān dào, chūn qiǎn xiāng hán dié wèi yóu.
林空色暝鶯先到,春淺香寒蝶未游。
gèng yì dì xiāng qiān wàn shù, dàn yān lóng rì àn shén zhōu.
更憶帝鄉千萬樹,澹煙籠日暗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