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 賀鑄
雙艫本無情,鴉軋如人語。
揮金陌上郎,化石山頭婦。
何物系君心,三歲扶床女。
作者簡介(賀鑄)
生查子·陌上郎鑒賞
起首兩句,濃墨重彩地描繪出一幅滄江煙雨送別圖。在一派煙雨之中,那艘輕捷的船兒離開渡口,徑直地渡過滄江,消失在迷茫的遠方。這里,詞人沒有直接去寫送者和行者,更沒有直接去寫送者的悲慟和行者的決絕,而只以津、舟、江、雨所組成的渾茫開闊的圖畫把二者都包容在其中。詞人在“度”之前加一“徑”字,大有深意,尤言即使是妻悲女啼,情意綿婉;即使是氣候惡劣,雨急浪險,船還是一點也不猶豫,一點也不留戀地徑直而去。
以下兩句,詞人采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出人意料地把雙艣(即櫓)搖動時連續而又低沉的鴉軋聲當作觸媒,產生“荒誕”而又入情的設想。連這本無生命,本無感情的“雙艣”。
過片為“艣 ”“人語”之內容,實際上也就是詞人的內心獨白 。前兩句用典 ,以對偶句出之。劉向《列女傳》:魯人秋胡外出作官,五年乃歸。未至家,見路旁婦人采桑,悅之,以金引誘,遭婦堅拒,回家后始知為其妻。這里借秋胡以指那些用情不專、二三其德的男了。又《太平寰宇記》卷一○五《太平州·當涂縣》載:“望夫山,在縣西四十七里。昔人往楚,累歲不還 ,其妻登此山望失,乃化為石。”這里指純樸堅貞、忠于愛情的妻子。這兩個各自獨立完整的故事 ,現在被詞人借雙櫓之“口”把二者并列在一起,頓時就產生極為強烈的效果 :一方無行,一方癡情;一方薄幸,一方堅貞。最后兩句,以反詰的形式誠摯委婉地勸慰負心漢,給人以強烈的心靈震撼。詞人在“何物系君心”這一問之中,已經包含了對負心丈夫的譴責。接著,又以家中還有剛剛能夠扶著床沿走路的三歲女兒來進行再一次的勸喻,感情色彩更加強烈。
生查子·陌上郎創作背景
北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秋,賀鑄在和州(今安徽和縣一帶)任管界巡檢(負責地方上訓治甲兵,巡邏州邑,捕捉盜賊等的武官)。雖然位卑人微,卻始終關心國事。眼看宋王朝政治日益混亂,新黨變法的許多成果毀于一旦;對外又恢復了歲納銀絹、委屈求和的舊局面,以致西夏騷擾日重。面對這種情況,詞人義憤填膺,又無力上達,于是揮筆填詞,寫下了這首感情充沛、題材重大、在北宋詞中不多見的、閃耀著愛國主義思想光輝的豪放名作。《生查子》賀鑄 拼音讀音參考
shēng zhā zǐ
生查子
xī jīn hǎi gǔ zhōu, jìng dù cāng jiāng yǔ.
西津海鶻舟,徑度滄江雨。
shuāng lú běn wú qíng, yā yà rú rén yǔ.
雙艫本無情,鴉軋如人語。
huī jīn mò shàng láng, huà shí shān tóu fù.
揮金陌上郎,化石山頭婦。
hé wù xì jūn xīn, sān suì fú chuáng nǚ.
何物系君心,三歲扶床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