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三首/雜詠三首》 王維
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已見寒梅發,復聞啼鳥聲。
心心視春草,畏向階前生。
作者簡介(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雜詩三首/雜詠三首賞析
這三首詩寫兩夫婦別后相思。詩從男女兩個方面寫,由于著筆的角度不同,所以能夠維妙維肖地傳達出雙方由心理、處境的不同決定著的表情方式的差異,所謂一種相思,兩樣別情。這三首詩既獨立成章,又語語相關。詩的風格特點是微婉蘊藉。
夫婦分居異地,自然無法互相吐露別情;但彼此內心的思念就是沒有出口的話語。于是詩人代他們說出各自的心里話。不難理解,雙方的心理活動自有內在的關聯呼應。因此,詩人采取這種寫法既新穎別致,又深契人情。
第一首從觸發、聯想展開情感活動。女主人公因為住近渡口,每天沿河上下的船只打門前經過;于是她就想,其中或許有江南來的船吧!為什么她要關心江南來的船呢?因為她長久不歸的丈夫就在江南的某地。既有江南船,就可能有丈夫從江南寄回的書信。她可能每天都倚門望幾次。每當看到渡頭有船只停泊,就不免要上前去打問,可結果總是失望而歸。詩中說江南船“常有”,就是說書信“總無”。然而,主人公仍把希望寄托于下一趟船來,她想:大概書信已經寄出,正在途中,所以詩的結句“寄書家中否”便是這位少婦不斷幻滅又不斷復生的希望。
第二首借某一事象作為特殊情感的符號。男主人公向來自故鄉的客人詢問“故鄉事”,卻只問“寒梅”是否已經開花,表層意思是關心故鄉早春的情況,實則別有心曲。“寒梅著花”藏著深層的情感信息。因為第三首女主人公對男主人公的思念,也說“已見寒梅發”。聯系起來,似乎寒梅花發是一個暗示某種特殊涵義的時間。這個特殊涵義,只有男女主人公雙方知道,它深埋二人的心底,局外人無從確切探知。你可以解釋為夫婦臨別叮嚀的歸期,你也可以說那是彼此心中共同紀念的緊緊縈系兩顆心的往事。但無論怎樣猜想,也都未必能切中本事。但“綺窗前”又確乎是一個副信息。或者事情就是在“綺窗前”一株梅樹的環境下發生的。時節正是梅花在雪中綻開的早春。這一細節極大地加深了詩的內蘊。這種寫法,在王維之前也有,如南朝樂府《西洲曲》中的“梅”即是很難予以確解的某事的象征。
第三首以時序的遞進、物候的變化,加深主人公的情感。“已見寒梅發”一句是對上一首詢問寒梅著花的呼應。此句是女主人公失望的深深怨情。因為光景蹉跎,不能如期踐約,此時在女主人公眼中,寒梅花發已由希望之光變為幻滅之色。不僅如此。便是這象征青春、愛情的春天,欣欣向榮的春天,也發生了質的變化。梅花開了,早春已過。百鳥叫了,仲春也已飛逝。現在是鶯飛草長的暮春了。隨著節序的推移,女主人公的心緒也由百無聊賴到終日惆悵,以至看花落淚、見月傷心了。以前,她覺得,時間過去一天,距離自己美好愿望的實現就近一日。現在完全是逆反心理:時間愈是過得快,幻滅就愈徹底,猶如滔滔日下的江河,無可如何。此時,鳥鳴,春草都變作主人公情感的對立物。詩人說女主人公是以一顆充滿憂愁的心“視春草”,她看到愈來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連到階前,禁不住惶恐起來了。
《雜詩三首/雜詠三首》王維 拼音讀音參考
zá shī sān shǒu zá yǒng sān shǒu
雜詩三首/雜詠三首
jiā zhù mèng jīn hé, mén duì mèng jīn kǒu.
家住孟津河,門對孟津口。
cháng yǒu jiāng nán chuán, jì shū jiā zhōng fǒu.
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
jūn zì gù xiāng lái, yīng zhī gù xiāng shì.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lái rì qǐ chuāng qián, hán méi zhe huā wèi.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yǐ jiàn hán méi fā, fù wén tí niǎo shēng.
已見寒梅發,復聞啼鳥聲。
xīn xīn shì chūn cǎo, wèi xiàng jiē qián shēng.
心心視春草,畏向階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