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令》 吳潛
又是清明時候。
歲月不饒人,鬢影星星知否。
知否。
知否。
且盡一杯春酒。
作者簡介(吳潛)

吳潛(1195—1262)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后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于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余》。
《如夢令》吳潛 翻譯、賞析和詩意
《如夢令》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吳潛。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插遍門前楊柳。
又是清明時候。
歲月不饒人,鬢影星星知否。
知否。知否。
且盡一杯春酒。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清明時節的景象。門前的楊柳已經插滿了新芽,春天的氣息彌漫著周圍的環境。詩人吳潛用插遍門前楊柳的景象,表達了春天的繁榮和生機盎然的景象。然而,他也提到了歲月的無情,人們的鬢發已經有了星星點點的白發,暗示著時光的流逝和衰老的不可避免。最后兩句表達了對時光流轉的思考,詩人問道:“鬢影星星知否”,意思是問星星是否知道人們的鬢發已經斑白。然后詩人說:“知否。知否。”,再次提問,表達了對時光流逝的感慨。最后一句“且盡一杯春酒”,則是借酒消愁,暫時拋開憂慮,盡情享受眼前的美好春光。
賞析:
《如夢令》通過描繪春天的景象和思考時光流逝的主題,表達了對生命短暫和時光無情的感慨。詩中的楊柳和清明時節象征著生命和希望,而鬢影星星和歲月不饒人則反映了人們面對時光流逝和衰老的無奈。這種對時光的思考和對生命的感慨貫穿整首詩,呈現出一種淡淡的憂愁和對生命脆弱性的思索。
詩人運用了簡潔而富有意象的語言,通過描寫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營造出一種意境。詩中的反問和重復的節奏給詩詞增添了一種悠遠的韻味。最后一句“且盡一杯春酒”則展示了詩人積極向上的態度,他鼓勵自己和讀者在流逝的時光中,珍惜眼前的美好,拋開憂慮,盡情享受生命的喜悅。
整首詩以簡潔、淡泊的語言傳達了對時光流逝和生命短暫的思考和感慨,折射出人們對美好時光的向往和對生命的珍惜。這使得《如夢令》成為一首富有哲理和感慨的詩詞作品,引人深思。
《如夢令》吳潛 拼音讀音參考
rú mèng lìng
如夢令
chā biàn mén qián yáng liǔ.
插遍門前楊柳。
yòu shì qīng míng shí hòu.
又是清明時候。
suì yuè bù ráo rén, bìn yǐng xīng xīng zhī fǒu.
歲月不饒人,鬢影星星知否。
zhī fǒu.
知否。
zhī fǒu.
知否。
qiě jǐn yī bēi chūn jiǔ.
且盡一杯春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