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 岑參
關西老將能苦戰,七十行兵仍未休。
作者簡介(岑參)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1-2]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胡歌翻譯及注釋
翻譯
黑姓蕃王身穿貂鼠皮襲,酒醉起舞得來彩緞錦綢。
關西老將慣于辛苦征戰,年已老大仍然轉戰不休!
注釋
⑴黑姓蕃王:指統轄一方的少數民族王侯或高級將領。黑姓,是西突厥的一個部族,唐開元、天寶時代,西突厥分為黃姓、黑姓兩部。這里未必是確指,當泛指某少數民族將領。貂鼠裘:即韶皮袍子。
⑵葡萄宮錦:繡有葡萄圖案的絲織品。宮錦,王宮中所用的名貴絲織品。醉纏頭:唐人宴會時,常酒酣起舞,贈舞者以纏頭。纏頭,古時歌舞的人把錦帛纏在頭上作妝飾,稱為“纏頭”。
⑶關西:指函谷關以西地區。漢代有“關西出將,關東出相”的說法。
⑷行兵:統兵作戰。
胡歌賞析
詩的前兩句寫邊鎮少數民族將領的逸樂。從三個方面寫黑姓蕃王的生活:一是穿著:貂鼠裘以示名貴;二是宴飲:寫縱蕩不羈;三是玩物:葡萄宮錦以示器物的奢侈。寫邊鎮蕃王,不去寫他的軍事生活,而是選擇一些細節寫他的享樂生活,可以看出他們的地位,他們的驕縱。
詩的后兩句寫關西老將長期征戰之苦。“能”,主要不是說具有能力,而是說其不得已。一個“苦”字,是關西老將全部征戰生活的寫照。“七十”,寫出了老將年邁而非確指。“仍”概括了老將過去,現在和將來的征戰生活,“苦”字自在其中。寫“關西老將”專寫其征戰生活,與“黑姓蕃王”適成鮮明對照。“黑姓蕃王”逸樂如彼,“關西老將”苦戰如此,詩人因而感慨。詩中僅把兩種鮮明對照的現象作客觀羅列,而寫的實際是詩人所感。
岑參這篇作品以自己邊地所見把“黑姓蕃王”與“關西老將”作鮮明對照,表現了漢、蕃兩族將領的苦樂不均,這樣,這首詩就上升到了政治層面,使詩歌境界得到了提升。
胡歌創作背景
唐天寶十三載(754年),詩人赴北庭都護府任職于封常清軍幕,這首詩作于同年。天寶年間,府兵制已完全破壞,邊鎮軍隊大量擴充。募兵制實行后,大量內附的少數民族人物進入軍隊,邊鎮上多有蕃將,而一些將領生活驕奢淫逸,岑參有感作此詩。
《胡歌》岑參 拼音讀音參考
hú gē
胡歌
hēi xìng fān wáng diāo shǔ qiú, pú táo gōng jǐn zuì chán tóu.
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宮錦醉纏頭。
guān xī lǎo jiàng néng kǔ zhàn, qī shí háng bīng réng wèi xiū.
關西老將能苦戰,七十行兵仍未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