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理造句
“事理”的解釋
1、 明察事理的人稱為明智,明智的人則能以身作則。
2、 有學識就能治理事物,沒學識,事理就會混亂,意謂無論從政或從事其他行業,都必須學習。
3、 不知道學習的人永遠不會明白事理。
4、 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適應世界,不明事理的人硬想使世界適應自己。
5、 克制自己可以止住生氣的毛病,明白事理可以制住害怕的毛病。
6、 急躁地裁斷事理是不妥的。智者應該同時明察正確與錯誤兩方面。
7、 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適應世界;不明事理的人想使世界適應自己。
8、 不可只依據邏輯、推論、或事物外表來決斷事理。
9、 見事理不明就問,覺言行有錯就改,這就是修正做事做人處事處人的好方法。
10、 思慮熟則得事理……得事理則必成功。韓非子
11、 清廉公平斷事理,勤政正直做“公仆”。
12、 如果不明事理,那么動就不知道往哪里去;如果不動,那么即使明白事理也沒有用處。
13、 明事理而不妄取,尚名節而不茍取,畏法律而不敢取。
14、 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還有迷,總不如自悟之了了。
15、 無大臣而小臣瓦解;小臣無可效之忠,而宵小高張;皆事理之必然者。
16、 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去適應這個世界。不明事理的人,卻在設法使世界適應自己。因此,所有的進步,都要歸功于不明事理的人。
17、 一個人一旦明白事理,首先就要做到誠實而有節制。
18、 正其本者萬事理,勞于永者逸于使。
19、 誠無不動者,修身則身正,治事則事理。
20、 類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螢火賦》類:類似,好象。道:正當的事理。有道德的人,即令在沒有看到之處,也不做欺心的事。駱賓王
21、 苦難的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鍛煉,尤其是做推銷員,使我學會了不少的東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這些,是我天10億100億也買不到的。
22、 類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出自:唐·駱賓王《螢火賦》類:類似,好象。道:正當的事理。有道德的人,即令在沒有看到之處,也不做欺心的事。駱賓王
23、 苦難的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鍛煉,尤其是做推銷員,使我學會了不少的東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以這些,是我天10億100億也買不到的。
24、 苦難的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鍛煉,尤其是做推銷員,使我學會了不少東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這些,是我今天10億、100億也買不到的。
25、 所謂良好教養……它們在幾乎所有國家中乃至于一個地區里,都不盡相同;每一個明辨事理的人都會模仿他所在之地的良好教養,并與之看齊。切斯特菲爾德
26、 一般來說,老年人較為寬容,少年人總是處處不滿足。老年人的寬容,并不是完全漠不關心,而是由于判斷事理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就是對于次等的事物也能知足,因為老年人閱世既深,才能覺察事物的實在價值。
27、 天地隨氣而變化,充盈之氣有損益之變通,此為合道之理。以法令控制事理之端正,此為行事之理。以禮教化而因事制宜,此為合義之理。知人之情而知關鍵與機變,此為合情之理。
28、 質性平淡,思心玄微,能通自然,道理之家也;質性警徹,權略機捷,能理煩速,事理之家也;質性和平,能論禮教,辯其得失,義禮之家也;質性機解,推情原意,能適其變,情理之家也。
29、 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別人也能成功,自己做到通達事理首先要使別人也通達事理。
30、 讀書何所求,將以通事理。張維屏
31、 以此為功而不舍,則于仁之即吾身而具、即事理而顯者,無不見焉。
32、 他帶著一副唯唯諾諾不明事理的下屬的模樣,流露出裝模作樣的恭敬的神態向皇帝面前走來,舉手行禮,顯然令人厭惡,亞歷山大皇帝感到十分詫異。
33、 不知從何時起,父親開始在我耳邊嘮叨,大概就是些人生哲理處事方法,那時不明事理的我,總覺得不勝其煩常常敷衍了事。
34、 公平的愿望是美好的,現實的表現是殘酷的。我們很幼稚,但我們明白事理。
35、 真正可鄙的是那些不明事理,胡亂造謠生事的勢利小人。
36、 王熙鳳在事理上占了上風不說,泛泛糊口中也不竭歇,指使秋桐指桑罵槐,呼吁丫頭善姐仗勢欺主。
37、 人類的生存從來也沒有離開食物:猿始人靠天然的果子、樹皮、樹根生存;現代人靠糧食和肉類。那么學習已成為現代人另一類生存所需的食物。只不過它不是通過腸胃進行消化與吸收,而是通過大腦對事理的思考、理解、記憶、應用來消化與吸收。
38、 熟通人性,能夠創造一種萬眾一心的氛圍,開辟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發揮的路徑;通明事理,為理解紛紜按雜的事象提供亮點,可不斷發現更好的求解之道。
39、 就算家里的男人明白幾分事理,倘若騷擾你的男人說得有鼻子有眼,什么是你先勾引他啦,什么你約他出去或者你送東西給他,做丈夫的若是在話里能找出蛛絲馬跡,你跳進黃河也洗不清,這家庭還是會拆散。
40、 四在朱子看來,人們之所以不能止于至善,關鍵是因為對事理看得不真切,不知何者為至善所在。
41、 隔壁張大爺,通達事理,老謀深算,是我們村出名的“諸葛亮”。
42、 讀書為的是要明白事理,如果一味咬文嚼字,反而難以前后貫通,了解大意。
43、 王熙鳳在事理上占了上風不說,日常生活中也不停歇,指使秋桐指桑罵槐,命令丫頭善姐仗勢欺主。
44、 在我的心靈還沒有清醒地理解這危險之時,我的身體已經拒絕了這猝然的擁抱。我們的本能總比我們清醒的思想更加明白事理。
45、 知識廣博的人,對一般事理,都能觸類旁通,不必事事要人解說。
46、 小孩子還不明事理,我們應該慢慢地教導他。
47、 中國人的"忠孝節義"是不講事理的,就象法令那樣不講人情,是一個僵硬的衡量標準。
48、 血壓升高誤事理,頭昏腦脹無力氣。威脅健康別大意,奉勸朋友當回事。靜心緩坐撥電話,急救車來上醫院。全面檢查來治療,還你健康好身體。愿你健康幸福!
49、 講文明,懂禮貌,明事理,知廉恥,做文明公民;禁臟話,忌狂妄,多助人,常包容,建和諧社會;萬眾一心同發展,社會繁榮又昌盛。
50、 正對:事物的兩個角度、兩個側面說明同一事理,在內容上相互補充。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補或相襯的對偶叫做正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