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尺之面的讀音 一尺之面的意思
一尺之面 【詞 條】一尺之面 【注 音】yī chǐ zhī miàn ㄧ ㄔㄧˇ ㄓㄧ ㄇㄧㄢˋ 【釋 義】指長臉。古相術家以“一尺之面”為貴相。 【示 例】1.晉 傅咸 《傅子》卷三:“相者三亭九侯,定於~。” 2.《北史·皇甫玉傳》:“時有御史 賈子儒 ,亦能相人。 崔暹 嘗將 子儒 私視 文襄 , 子儒 曰:‘人有七尺之形,不如~,~,不如一寸之眼。大將軍臉薄眄速,非帝王相也。’” 3.《新五代史·桑維翰傳》:“為人丑怪,身短而面長,嘗臨鑒以自奇曰:‘七尺之身,不如~。’慨然有志於公輔。”
- 一
- 尺
- 之
- 面
“一尺之面”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yī chǐ zhī miàn]
- 漢字注音:
- ㄧ ㄔˇ ㄓ ㄇㄧㄢˋ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否
“一尺之面”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指長臉。古相術家以為貴相。
網絡解釋
一尺之面
【詞 條】一尺之面
【注 音】yī chǐ zhī miàn ㄧ ㄔㄧˇ ㄓㄧ ㄇㄧㄢˋ
【釋 義】指長臉。古相術家以“一尺之面”為貴相。
【示 例】1.晉 傅咸 《傅子》卷三:“相者三亭九侯,定於~。”
2.《北史·皇甫玉傳》:“時有御史 賈子儒 ,亦能相人。 崔暹 嘗將 子儒 私視 文襄 , 子儒 曰:‘人有七尺之形,不如~,~,不如一寸之眼。大將軍臉薄眄速,非帝王相也。’”
3.《新五代史·桑維翰傳》:“為人丑怪,身短而面長,嘗臨鑒以自奇曰:‘七尺之身,不如~。’慨然有志於公輔。”
“一尺之面”的單字解釋
【一】:1.最小的正整數。見〖數字〗。2.表示同一:咱們是一家人。你們一路走。這不是一碼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紅柿。4.表示整個;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專一:一心一意。6.表示動作是一次,或表示動作是短暫的,或表示動作是試試的。a)用在重疊的動詞(多為單音)中間:歇一歇。笑一笑。讓我聞一聞。b)用在動詞之后,動量詞之前:笑一聲。看一眼。讓我們商量一下。7.用在動詞或動量詞前面,表示先做某個動作(下文說明動作結果):一跳跳了過去。一腳把它踢開。他在旁邊一站,再也不說什么。8.與“就”配合,表示兩個動作緊接著發生:一請就來。一說就明白了。9.一旦;一經: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末尾念陰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聲字前念陽平,如“一半、一共”,在陰平、陽平、上聲字前念去聲,如“一天、一年、一點”。本詞典為簡便起見,條目中的“一”字,都注陰平。11.我國民族音樂音階上的一級,樂譜上用作記音符號,相當于簡譜的“”。見〖工尺〗。
【尺】:[chǐ]1.市制長度單位。10寸為1尺,10尺為1丈。1尺約合33.33厘米。2.泛指量長度和畫圖用的器具:卷尺。丁字尺。3.像尺的東西:計算尺。[chě]工尺譜記音符號之一。相當于簡譜的“2”。
【之】: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之大。戰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
【面】:1.頭的前部;臉:面孔。面帶微笑。2.向著;朝著:背山面水。這所房子面南坐北。3.物體的表面,有時特指某些物體的上部的一層:水面。地面。路面。圓桌面兒。面兒磨得很光。4.當面:面談。面洽。面交。5.東西露在外面的那一層或紡織品的正面:鞋面兒。這塊布做里兒,那塊布做面兒。6.幾何學上指一條線移動所構成的圖形,有長有寬,沒有厚。7.部位或方面:正面。反面。片面。全面。多面手。面面俱到。8.方位詞后綴:上面。前面。外面。左面。西面。9.a)用于扁平的物件:一面鏡子。兩面旗子。b)用于會見的次數:見過一面。10.姓。11.糧食磨成的粉,特指小麥磨成的粉:白面。豆面。小米面。玉米面。高粱面。12.粉末:藥面兒。胡椒面兒。13.面條:掛面。切面。湯面。一碗面。14.指某些食物纖維少而柔軟:面倭瓜。煮的紅薯很面。這個瓜是脆的,那個瓜是面的。
“一尺之面”的相關詞語
* 一尺之面的讀音是:yī chǐ zhī miàn,一尺之面的意思:一尺之面 【詞 條】一尺之面 【注 音】yī chǐ zhī miàn ㄧ ㄔㄧˇ ㄓㄧ ㄇㄧㄢˋ 【釋 義】指長臉。古相術家以“一尺之面”為貴相。 【示 例】1.晉 傅咸 《傅子》卷三:“相者三亭九侯,定於~。” 2.《北史·皇甫玉傳》:“時有御史 賈子儒 ,亦能相人。 崔暹 嘗將 子儒 私視 文襄 , 子儒 曰:‘人有七尺之形,不如~,~,不如一寸之眼。大將軍臉薄眄速,非帝王相也。’” 3.《新五代史·桑維翰傳》:“為人丑怪,身短而面長,嘗臨鑒以自奇曰:‘七尺之身,不如~。’慨然有志於公輔。”
基本解釋
1.指長臉。古相術家以為貴相。一尺之面
【詞 條】一尺之面【注 音】yī chǐ zhī miàn ㄧ ㄔㄧˇ ㄓㄧ ㄇㄧㄢˋ
【釋 義】指長臉。古相術家以“一尺之面”為貴相。
【示 例】1.晉 傅咸 《傅子》卷三:“相者三亭九侯,定於~。”
2.《北史·皇甫玉傳》:“時有御史 賈子儒 ,亦能相人。 崔暹 嘗將 子儒 私視 文襄 , 子儒 曰:‘人有七尺之形,不如~,~,不如一寸之眼。大將軍臉薄眄速,非帝王相也。’”
3.《新五代史·桑維翰傳》:“為人丑怪,身短而面長,嘗臨鑒以自奇曰:‘七尺之身,不如~。’慨然有志於公輔。”
【一】:1.最小的正整數。見〖數字〗。2.表示同一:咱們是一家人。你們一路走。這不是一碼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紅柿。4.表示整個;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專一:一心一意。6.表示動作是一次,或表示動作是短暫的,或表示動作是試試的。a)用在重疊的動詞(多為單音)中間:歇一歇。笑一笑。讓我聞一聞。b)用在動詞之后,動量詞之前:笑一聲。看一眼。讓我們商量一下。7.用在動詞或動量詞前面,表示先做某個動作(下文說明動作結果):一跳跳了過去。一腳把它踢開。他在旁邊一站,再也不說什么。8.與“就”配合,表示兩個動作緊接著發生:一請就來。一說就明白了。9.一旦;一經: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末尾念陰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聲字前念陽平,如“一半、一共”,在陰平、陽平、上聲字前念去聲,如“一天、一年、一點”。本詞典為簡便起見,條目中的“一”字,都注陰平。11.我國民族音樂音階上的一級,樂譜上用作記音符號,相當于簡譜的“”。見〖工尺〗。
【尺】:[chǐ]1.市制長度單位。10寸為1尺,10尺為1丈。1尺約合33.33厘米。2.泛指量長度和畫圖用的器具:卷尺。丁字尺。3.像尺的東西:計算尺。[chě]工尺譜記音符號之一。相當于簡譜的“2”。
【之】: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之大。戰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
【面】:1.頭的前部;臉:面孔。面帶微笑。2.向著;朝著:背山面水。這所房子面南坐北。3.物體的表面,有時特指某些物體的上部的一層:水面。地面。路面。圓桌面兒。面兒磨得很光。4.當面:面談。面洽。面交。5.東西露在外面的那一層或紡織品的正面:鞋面兒。這塊布做里兒,那塊布做面兒。6.幾何學上指一條線移動所構成的圖形,有長有寬,沒有厚。7.部位或方面:正面。反面。片面。全面。多面手。面面俱到。8.方位詞后綴:上面。前面。外面。左面。西面。9.a)用于扁平的物件:一面鏡子。兩面旗子。b)用于會見的次數:見過一面。10.姓。11.糧食磨成的粉,特指小麥磨成的粉:白面。豆面。小米面。玉米面。高粱面。12.粉末:藥面兒。胡椒面兒。13.面條:掛面。切面。湯面。一碗面。14.指某些食物纖維少而柔軟:面倭瓜。煮的紅薯很面。這個瓜是脆的,那個瓜是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