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鞭的讀音 一條鞭的意思
一條鞭 明代嘉靖時于地方試行新法,以各州縣田賦﹑各項雜款﹑均徭﹑力差﹑銀差﹑里甲等編合為一,通計一省稅賦,通派一省徭役,官收官解,除秋糧外,一律改收銀兩,計畝折納,總為一條,稱一條鞭法。桂萼是一條鞭法的創立者。
- 一
- 條
- 鞭
“一條鞭”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yī tiáo biān]
- 漢字注音:
- ㄧ ㄊㄧㄠˊ ㄅㄧㄢ
- 簡繁字形:
- 一條鞭
- 是否常用:
- 否
“一條鞭”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明代田賦制度。比喻刪繁就簡,條貫劃一。辭典解釋
一條鞭 yī tiáo biān ㄧ ㄊㄧㄠˊ ㄅㄧㄢ 明神宗時,張居正所實行的征稅法。將人民應出的租稅與力役的折價,并為一條,按畝征收。
比喻去繁就簡或事權統一。
如:「為了爭取榮譽,班長提出一套一條鞭的管理方法。 」
網絡解釋
一條鞭
明代嘉靖時于地方試行新法,以各州縣田賦﹑各項雜款﹑均徭﹑力差﹑銀差﹑里甲等編合為一,通計一省稅賦,通派一省徭役,官收官解,除秋糧外,一律改收銀兩,計畝折納,總為一條,稱一條鞭法。桂萼是一條鞭法的創立者。
“一條鞭”的單字解釋
【一】:1.最小的正整數。見〖數字〗。2.表示同一:咱們是一家人。你們一路走。這不是一碼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紅柿。4.表示整個;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專一:一心一意。6.表示動作是一次,或表示動作是短暫的,或表示動作是試試的。a)用在重疊的動詞(多為單音)中間:歇一歇。笑一笑。讓我聞一聞。b)用在動詞之后,動量詞之前:笑一聲。看一眼。讓我們商量一下。7.用在動詞或動量詞前面,表示先做某個動作(下文說明動作結果):一跳跳了過去。一腳把它踢開。他在旁邊一站,再也不說什么。8.與“就”配合,表示兩個動作緊接著發生:一請就來。一說就明白了。9.一旦;一經: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末尾念陰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聲字前念陽平,如“一半、一共”,在陰平、陽平、上聲字前念去聲,如“一天、一年、一點”。本詞典為簡便起見,條目中的“一”字,都注陰平。11.我國民族音樂音階上的一級,樂譜上用作記音符號,相當于簡譜的“”。見〖工尺〗。
【條】:[tiáo]1.植物的細長枝:枝條。柳條兒。荊條。2.泛稱條形的東西:條子。面條兒。便(biàn)條兒。金條。鐵條。3.細長的形狀:條形。條紋。條案。條幾(jī)。條凳。條幅(直掛的長條字畫)。苗條。身條。4.項目,分項目的:條例。條令。條文。條陳(a.分條敘述;b.舊時向上級分條陳述的文件)。5.層次,秩序:條理。條貫。有條不紊。6.量詞。[tiāo]挑取:“蠶月條疊”。
【鞭】:1.鞭子:揚鞭。快馬加鞭。2.古代兵器,用鐵做成,有節,沒有鋒刃:鋼鞭。竹節鞭。3.形狀細長類似鞭子的東西:教鞭。竹鞭。4.供食用或藥用的某些雄獸的陰莖:鹿鞭。牛鞭。5.成串的小爆竹,放起來響聲連續不斷:一掛鞭。放鞭。6.鞭打:鞭馬。掘墓鞭尸。
“一條鞭”的相關成語
“一條鞭”的相關詞語
“一條鞭”造句
一條鞭法的頒行堪稱中國賦役制度變遷歷程中的一次重大變革.
清初賦役制度沿襲明末“一條鞭法”,但在實際推行過程中卻是多種賦役制度并行。
像有人在用一條鞭子催趕著,使人不得喘息。
張居正一條鞭改革之后,強行斂派改為納銀代役,民眾多繳一項驛稅,稅銀移送驛站再由驛站向民間聘請役夫,原來的破家亡戶的苦役不知不覺間變成油水小吏。
在一條鞭法之后,人身服役成了以銀代役,而這負擔卻大大的不均了。
他們作案最有力的工具是繩子,凡是攀爬不上去的地方,就用一條鞭子一樣的繩子套住,然后平地青云地越過一道一道的障礙。
穆宗時入閣,神宗時為首輔,綜核名實,信賞必罰,整飭紀綱,推行一條鞭法,為相十年,海內稱治。
延續2600多年的“皇糧國稅”,走過初稅畝、租庸調制、兩稅法、一條鞭法、攤丁入畝諸時代,在2006年終結。
然而,直到明朝萬歷年間,張居正取消實物地租,推行“一條鞭法”后,白銀才成為主要的貨幣流通單位。
* 一條鞭的讀音是:yī tiáo biān,一條鞭的意思:一條鞭 明代嘉靖時于地方試行新法,以各州縣田賦﹑各項雜款﹑均徭﹑力差﹑銀差﹑里甲等編合為一,通計一省稅賦,通派一省徭役,官收官解,除秋糧外,一律改收銀兩,計畝折納,總為一條,稱一條鞭法。桂萼是一條鞭法的創立者。
基本解釋
明代田賦制度。比喻刪繁就簡,條貫劃一。辭典解釋
一條鞭 yī tiáo biān ㄧ ㄊㄧㄠˊ ㄅㄧㄢ明神宗時,張居正所實行的征稅法。將人民應出的租稅與力役的折價,并為一條,按畝征收。
比喻去繁就簡或事權統一。
如:「為了爭取榮譽,班長提出一套一條鞭的管理方法。 」
一條鞭
明代嘉靖時于地方試行新法,以各州縣田賦﹑各項雜款﹑均徭﹑力差﹑銀差﹑里甲等編合為一,通計一省稅賦,通派一省徭役,官收官解,除秋糧外,一律改收銀兩,計畝折納,總為一條,稱一條鞭法。桂萼是一條鞭法的創立者。【一】:1.最小的正整數。見〖數字〗。2.表示同一:咱們是一家人。你們一路走。這不是一碼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紅柿。4.表示整個;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專一:一心一意。6.表示動作是一次,或表示動作是短暫的,或表示動作是試試的。a)用在重疊的動詞(多為單音)中間:歇一歇。笑一笑。讓我聞一聞。b)用在動詞之后,動量詞之前:笑一聲。看一眼。讓我們商量一下。7.用在動詞或動量詞前面,表示先做某個動作(下文說明動作結果):一跳跳了過去。一腳把它踢開。他在旁邊一站,再也不說什么。8.與“就”配合,表示兩個動作緊接著發生:一請就來。一說就明白了。9.一旦;一經: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末尾念陰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聲字前念陽平,如“一半、一共”,在陰平、陽平、上聲字前念去聲,如“一天、一年、一點”。本詞典為簡便起見,條目中的“一”字,都注陰平。11.我國民族音樂音階上的一級,樂譜上用作記音符號,相當于簡譜的“”。見〖工尺〗。
【條】:[tiáo]1.植物的細長枝:枝條。柳條兒。荊條。2.泛稱條形的東西:條子。面條兒。便(biàn)條兒。金條。鐵條。3.細長的形狀:條形。條紋。條案。條幾(jī)。條凳。條幅(直掛的長條字畫)。苗條。身條。4.項目,分項目的:條例。條令。條文。條陳(a.分條敘述;b.舊時向上級分條陳述的文件)。5.層次,秩序:條理。條貫。有條不紊。6.量詞。[tiāo]挑取:“蠶月條疊”。
【鞭】:1.鞭子:揚鞭。快馬加鞭。2.古代兵器,用鐵做成,有節,沒有鋒刃:鋼鞭。竹節鞭。3.形狀細長類似鞭子的東西:教鞭。竹鞭。4.供食用或藥用的某些雄獸的陰莖:鹿鞭。牛鞭。5.成串的小爆竹,放起來響聲連續不斷:一掛鞭。放鞭。6.鞭打:鞭馬。掘墓鞭尸。
一條鞭法的頒行堪稱中國賦役制度變遷歷程中的一次重大變革.
清初賦役制度沿襲明末“一條鞭法”,但在實際推行過程中卻是多種賦役制度并行。
像有人在用一條鞭子催趕著,使人不得喘息。
張居正一條鞭改革之后,強行斂派改為納銀代役,民眾多繳一項驛稅,稅銀移送驛站再由驛站向民間聘請役夫,原來的破家亡戶的苦役不知不覺間變成油水小吏。
在一條鞭法之后,人身服役成了以銀代役,而這負擔卻大大的不均了。
他們作案最有力的工具是繩子,凡是攀爬不上去的地方,就用一條鞭子一樣的繩子套住,然后平地青云地越過一道一道的障礙。
穆宗時入閣,神宗時為首輔,綜核名實,信賞必罰,整飭紀綱,推行一條鞭法,為相十年,海內稱治。
延續2600多年的“皇糧國稅”,走過初稅畝、租庸調制、兩稅法、一條鞭法、攤丁入畝諸時代,在2006年終結。
然而,直到明朝萬歷年間,張居正取消實物地租,推行“一條鞭法”后,白銀才成為主要的貨幣流通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