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知論的讀音 不可知論的意思
不可知論 它與可知論相對,是一種哲學的認識論,除了感覺或現象之外,世界本身是無法認識的。它否認客觀規律,排除社會實踐的作用,可世界是客觀統一的,未經實踐即進行先驗判斷即自我否定。最初由英國生物學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人的能力不能超出感覺經驗或現象的范圍,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及發展規律,許多流派從不可知論出發對科學真理的客觀性予以否定,排除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排除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學理論。
- 不
- 可
- 知
- 論
“不可知論”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bù kě zhī lùn]
- 漢字注音:
- ㄅㄨˋ ㄎㄜˇ ㄓ ㄌㄨㄣˋ
- 簡繁字形:
- 不可知論
- 是否常用:
- 否
“不可知論”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否認人類能夠認識或能夠徹底認識世界的哲學學說。同“可知論”相對。主張人的認識不超出感覺和經驗,不承認在感覺和經驗以外有確實可靠的東西存在。歐洲近代不可知論的主要代表是英國的休謨和德國的康德。辭典解釋
不可知論 bù kě zhī lùn ㄅㄨˋ ㄎㄜˇ ㄓ ㄌㄨㄣˋ 一種唯心的認識論。認為除了感覺之外的世界是無法認識的。
英語 agnosticism, the philosophical doctrine that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 universe are in principle unanswerable
德語 Agnostizismus (S, Philos)?
法語 agnosticisme
網絡解釋
不可知論
它與可知論相對,是一種哲學的認識論,除了感覺或現象之外,世界本身是無法認識的。它否認客觀規律,排除社會實踐的作用,可世界是客觀統一的,未經實踐即進行先驗判斷即自我否定。最初由英國生物學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人的能力不能超出感覺經驗或現象的范圍,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及發展規律,許多流派從不可知論出發對科學真理的客觀性予以否定,排除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排除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學理論。
“不可知論”的單字解釋
【不】:[bù]1.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他副詞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經濟。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法。不規則。3.單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話的意思跟問題相反):他知道嗎?——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跟反復問句的作用相等:他現在身體好不?5.用在動補結構中間,表示不可能達到某種結果:拿不動。做不好。裝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疊用相同的詞,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邊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錢不錢的,你喜歡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選擇:晚上他不是看書,就是寫文章。8.a)在去聲字前面,“不”字讀陽平聲,如“不會”、“不是”。b)動詞“有”的否定式是“沒有”,不是“不有”。[fǒu]相當于“否”
【可】:[kě]1.許可:認可。2.能夠:牢不可破。3.值得:可愛。4.連詞。卻;可是。表示轉折:他年紀不大,力氣可不小。5.副詞。1.表示強調:在抗旱斗爭中群眾的勁頭可大啦!2.用在疑問句中加強疑問語氣:你可知道?。都說這辦法好,可誰敢擔保不出問題呢?6.適合:可人意。可口。可心。7.文言副詞。大約:年可二十。[kè]〔可汗〕簡稱汗。古代鮮卑、突厥(jué)、回紇(hé)、蒙古等族君主的稱號。汗(hán)。
【知】:[zhī]1.曉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覺(有感覺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溫故知新。知難而進。知情達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學識,學問:知識,求知。無知。4.主管:知縣(舊時的縣長)。知府。知州。知賓(指主管招待賓客的人。亦稱“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智慧。
【論】:[lùn]1.議論;分析和說明事理。2.衡量;評定。3.編次。4.研究。5.調查。6.推知。7.問,考慮。8.定罪。9.論告;彈劾。10.謂按照某種單位或類別等。11.敘說;說。12.言論;輿論。13.主張;學說;觀點。14.相貌。15.憑藉;倚仗。16.古代的一種氣球。是游戲、運動用具。17.文體的一種。即議論文。18.泛指文章。19.佛教解釋經義、論辯法相的書籍。梵名阿毗達摩,意為“對法”。同經、律合稱“三藏”。20.吐蕃大臣的稱號。又稱論逋。例由貴族擔任。後西藏仍沿用此稱。\\v。21.姓。[lún]1.《論語》的簡稱。2.用在大數目前,表示約數。3.同“掄”。選擇;選拔。4.同“掄”。用力揮動。5.同“倫”。事物的條理、秩序。6.同“倫”。類。7.同“倫”。道理。
“不可知論”的相關詞語
* 不可知論的讀音是:bù kě zhī lùn,不可知論的意思:不可知論 它與可知論相對,是一種哲學的認識論,除了感覺或現象之外,世界本身是無法認識的。它否認客觀規律,排除社會實踐的作用,可世界是客觀統一的,未經實踐即進行先驗判斷即自我否定。最初由英國生物學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人的能力不能超出感覺經驗或現象的范圍,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及發展規律,許多流派從不可知論出發對科學真理的客觀性予以否定,排除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排除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學理論。
基本解釋
否認人類能夠認識或能夠徹底認識世界的哲學學說。同“可知論”相對。主張人的認識不超出感覺和經驗,不承認在感覺和經驗以外有確實可靠的東西存在。歐洲近代不可知論的主要代表是英國的休謨和德國的康德。辭典解釋
不可知論 bù kě zhī lùn ㄅㄨˋ ㄎㄜˇ ㄓ ㄌㄨㄣˋ一種唯心的認識論。認為除了感覺之外的世界是無法認識的。
英語 agnosticism, the philosophical doctrine that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 universe are in principle unanswerable
德語 Agnostizismus (S, Philos)?
法語 agnosticisme
不可知論
它與可知論相對,是一種哲學的認識論,除了感覺或現象之外,世界本身是無法認識的。它否認客觀規律,排除社會實踐的作用,可世界是客觀統一的,未經實踐即進行先驗判斷即自我否定。最初由英國生物學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人的能力不能超出感覺經驗或現象的范圍,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及發展規律,許多流派從不可知論出發對科學真理的客觀性予以否定,排除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排除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學理論。【不】:[bù]1.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他副詞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經濟。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法。不規則。3.單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話的意思跟問題相反):他知道嗎?——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跟反復問句的作用相等:他現在身體好不?5.用在動補結構中間,表示不可能達到某種結果:拿不動。做不好。裝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疊用相同的詞,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邊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錢不錢的,你喜歡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選擇:晚上他不是看書,就是寫文章。8.a)在去聲字前面,“不”字讀陽平聲,如“不會”、“不是”。b)動詞“有”的否定式是“沒有”,不是“不有”。[fǒu]相當于“否”
【可】:[kě]1.許可:認可。2.能夠:牢不可破。3.值得:可愛。4.連詞。卻;可是。表示轉折:他年紀不大,力氣可不小。5.副詞。1.表示強調:在抗旱斗爭中群眾的勁頭可大啦!2.用在疑問句中加強疑問語氣:你可知道?。都說這辦法好,可誰敢擔保不出問題呢?6.適合:可人意。可口。可心。7.文言副詞。大約:年可二十。[kè]〔可汗〕簡稱汗。古代鮮卑、突厥(jué)、回紇(hé)、蒙古等族君主的稱號。汗(hán)。
【知】:[zhī]1.曉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覺(有感覺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溫故知新。知難而進。知情達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學識,學問:知識,求知。無知。4.主管:知縣(舊時的縣長)。知府。知州。知賓(指主管招待賓客的人。亦稱“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智慧。
【論】:[lùn]1.議論;分析和說明事理。2.衡量;評定。3.編次。4.研究。5.調查。6.推知。7.問,考慮。8.定罪。9.論告;彈劾。10.謂按照某種單位或類別等。11.敘說;說。12.言論;輿論。13.主張;學說;觀點。14.相貌。15.憑藉;倚仗。16.古代的一種氣球。是游戲、運動用具。17.文體的一種。即議論文。18.泛指文章。19.佛教解釋經義、論辯法相的書籍。梵名阿毗達摩,意為“對法”。同經、律合稱“三藏”。20.吐蕃大臣的稱號。又稱論逋。例由貴族擔任。後西藏仍沿用此稱。\\v。21.姓。[lún]1.《論語》的簡稱。2.用在大數目前,表示約數。3.同“掄”。選擇;選拔。4.同“掄”。用力揮動。5.同“倫”。事物的條理、秩序。6.同“倫”。類。7.同“倫”。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