俎豆的讀音 俎豆的意思
俎豆 俎豆,典故名,典出《論語·衛靈公》和《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俎豆,古代祭祀、宴饗時盛食物用的禮器,亦泛指各種禮器。后引申為祭祀和崇奉之意。
- 俎
- 豆
“俎豆”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zǔ dòu]
- 漢字注音:
- ㄗㄨˇ ㄉㄡˋ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是
“俎豆”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俎豆 zǔdòu
(1) [dish and platter]∶俎和豆,古代祭祀、宴會時盛肉類等食品的兩種器皿
(2) [offer sacrifices to]∶指奉祀
俎豆千秋
辭典解釋
俎豆 zǔ dòu ㄗㄨˇ ㄉㄡˋ 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饗時,用來盛祭品的兩種禮器。亦泛指各種禮器。
《論語.衛靈公》:「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
祭祀、奉祀。
《莊子.庚桑楚》:「今以畏壘之細民,而竊竊焉欲俎豆予于賢人之閑,我其杓之人邪?」
唐.柳宗元〈游黃溪記〉:「以為有道,死乃俎豆之,為立祠。」
網絡解釋
俎豆
俎豆,典故名,典出《論語·衛靈公》和《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俎豆,古代祭祀、宴饗時盛食物用的禮器,亦泛指各種禮器。后引申為祭祀和崇奉之意。
“俎豆”的單字解釋
【俎】:1.古代祭祀時盛肉的器物:俎豆。2.古代切肉用的砧(zhēn)板:刀俎。
【豆】:1.雙子葉植物的一科,木本、草本植物都有,如“紫檀”、“槐樹”、“黃豆”、“綠豆”、“紅豆”、“豌豆”、“落花生”等,日常統稱豆類植物,亦指這些植物的種子:豆科。豆子。豆莢(豆角兒)。豆漿。豆綠。煮豆燃萁。目光如豆。2.形狀像豆粒的東西:土豆兒。3.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狀像高腳盤:俎豆。4.姓。
“俎豆”的相關詞語
“俎豆”造句
陽明理學,一代斗山瞻仰;開閩勛猷,千年俎豆馨香。
羹墻不遠,仰皇煌帝諦之模;俎豆常新,昭崇德報功之典。
嘉卉六醴,果餅三牲;童子俎豆,耄耋禮容;同根一脈,兩岸祭孔;共緬先師,追遠慎終。
威名齊八表,備忠恕慈悲感應之理,總持三教,萬年俎豆衣冠。
桃園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與王。
解慍,阜財,誰唱南風興盛世;尋根,拜祖,我陳俎豆上鳴條。
內外官三品已上有廟者,各賜物三十匹,以備修祭服及俎豆。
四千多年來,大禹陵總是俎豆千秋,玉帛相接,清廟巨麗,祭祀綿亙。
故舍逢掖,襲橫衣,廢俎豆,列瓶缽,家家棄其親愛,人人絕其嗣續。
七四二頁八行不忘俎豆按:王先謙謂東觀記作“不忘王室”。
* 俎豆的讀音是:zǔ dòu,俎豆的意思:俎豆 俎豆,典故名,典出《論語·衛靈公》和《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俎豆,古代祭祀、宴饗時盛食物用的禮器,亦泛指各種禮器。后引申為祭祀和崇奉之意。
基本解釋
俎豆 zǔdòu
(1) [dish and platter]∶俎和豆,古代祭祀、宴會時盛肉類等食品的兩種器皿
(2) [offer sacrifices to]∶指奉祀
俎豆千秋
辭典解釋
俎豆 zǔ dòu ㄗㄨˇ ㄉㄡˋ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饗時,用來盛祭品的兩種禮器。亦泛指各種禮器。
《論語.衛靈公》:「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
祭祀、奉祀。
《莊子.庚桑楚》:「今以畏壘之細民,而竊竊焉欲俎豆予于賢人之閑,我其杓之人邪?」
唐.柳宗元〈游黃溪記〉:「以為有道,死乃俎豆之,為立祠。」
俎豆
俎豆,典故名,典出《論語·衛靈公》和《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俎豆,古代祭祀、宴饗時盛食物用的禮器,亦泛指各種禮器。后引申為祭祀和崇奉之意。
【俎】:1.古代祭祀時盛肉的器物:俎豆。2.古代切肉用的砧(zhēn)板:刀俎。
【豆】:1.雙子葉植物的一科,木本、草本植物都有,如“紫檀”、“槐樹”、“黃豆”、“綠豆”、“紅豆”、“豌豆”、“落花生”等,日常統稱豆類植物,亦指這些植物的種子:豆科。豆子。豆莢(豆角兒)。豆漿。豆綠。煮豆燃萁。目光如豆。2.形狀像豆粒的東西:土豆兒。3.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狀像高腳盤:俎豆。4.姓。
陽明理學,一代斗山瞻仰;開閩勛猷,千年俎豆馨香。
羹墻不遠,仰皇煌帝諦之模;俎豆常新,昭崇德報功之典。
嘉卉六醴,果餅三牲;童子俎豆,耄耋禮容;同根一脈,兩岸祭孔;共緬先師,追遠慎終。
威名齊八表,備忠恕慈悲感應之理,總持三教,萬年俎豆衣冠。
桃園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與王。
解慍,阜財,誰唱南風興盛世;尋根,拜祖,我陳俎豆上鳴條。
內外官三品已上有廟者,各賜物三十匹,以備修祭服及俎豆。
四千多年來,大禹陵總是俎豆千秋,玉帛相接,清廟巨麗,祭祀綿亙。
故舍逢掖,襲橫衣,廢俎豆,列瓶缽,家家棄其親愛,人人絕其嗣續。
七四二頁八行不忘俎豆按:王先謙謂東觀記作“不忘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