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少禮的讀音 傲慢少禮的意思
【解釋】態度傲慢,對人不講禮節。【出處】《三國志·吳志·三嗣主傳》裴松之注引孫皓侍中李仁之言:“視人君相忤,是乃祀所謂傲慢;傲慢則無禮,無禮則不臣,不臣則犯罪,犯罪則陷不測矣。”【示例】自襄陽趕劉玄德不著,來投韓玄;玄怪其~,不肯重用。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近義詞】傲慢無禮【反義詞】彬彬有禮【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 傲
- 慢
- 少
- 禮
“傲慢少禮”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ào màn shǎo lǐ]
- 漢字注音:
- 簡繁字形:
- 傲慢少禮
- 是否常用:
- 否
“傲慢少禮”的意思
基本解釋
網絡解釋
【解釋】態度傲慢,對人不講禮節。
【出處】《三國志·吳志·三嗣主傳》裴松之注引孫皓侍中李仁之言:“視人君相忤,是乃祀所謂傲慢;傲慢則無禮,無禮則不臣,不臣則犯罪,犯罪則陷不測矣。”
【示例】自襄陽趕劉玄德不著,來投韓玄;玄怪其~,不肯重用。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
【近義詞】傲慢無禮
【反義詞】彬彬有禮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傲慢少禮”的單字解釋
【傲】:1.自高自大:傲慢。2.不卑不屈:傲骨。傲雪斗霜。
【慢】:1.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費的時間長(跟“快”相對):慢車。慢走。慢手慢腳。你走慢一點兒,等著他。2.從緩:且慢。慢點兒告訴他,等兩天再說。3.莫;不要:慢道。慢說。4.姓。5.態度冷淡,沒有禮貌:傲慢。怠慢。
【少】:[shǎo]1.數量小(跟“多”相對):少量。少見多怪。2.不夠原有或應有的數目;缺少(跟“多”相對):賬算錯了,少一塊錢。全體同學都來了,一個沒少。3.丟;遺失:屋里少了東西。4.虧欠:少人家的錢都還清了。5.暫時;稍微:少候。少待。[shào]1.年紀輕(跟“老”相對):少年。少女。老少。青春年少。2.少爺:惡少。闊少。3.姓。
【禮】:1.“禮”的繁體字。2.人類的行為規範。《禮記?曲禮上》:“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3.規矩恭敬的態度或行為:“行禮”、“有禮”。《左傳?僖公三十年》:“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4.儀式:“典禮”﹑“婚禮”﹑“喪禮”﹑“成年禮”。5.表敬意的贈品:“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晉書?卷七十七?陸曄傳》:“及受禮,唯酒一斗,鹿肉一柈。”6.儒家的經典。見“三禮”條。7.姓。如漢代有禮賢。8.祭。《儀禮?覲禮》:“禮月與四瀆於北門外,禮山川丘陵於西門外。”《文選?揚雄?甘泉賦》:“集乎禮神之囿,登乎頌祇之堂。”9.尊敬、厚待:“禮賢下士”。《呂氏春秋?開春論?察賢》:“魏文侯師卜子夏,友田子方,禮段干木。”
“傲慢少禮”的相關詞語
* 傲慢少禮的讀音是:ào màn shǎo lǐ,傲慢少禮的意思:【解釋】態度傲慢,對人不講禮節。【出處】《三國志·吳志·三嗣主傳》裴松之注引孫皓侍中李仁之言:“視人君相忤,是乃祀所謂傲慢;傲慢則無禮,無禮則不臣,不臣則犯罪,犯罪則陷不測矣。”【示例】自襄陽趕劉玄德不著,來投韓玄;玄怪其~,不肯重用。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近義詞】傲慢無禮【反義詞】彬彬有禮【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解釋】態度傲慢,對人不講禮節。
【出處】《三國志·吳志·三嗣主傳》裴松之注引孫皓侍中李仁之言:“視人君相忤,是乃祀所謂傲慢;傲慢則無禮,無禮則不臣,不臣則犯罪,犯罪則陷不測矣。”
【示例】自襄陽趕劉玄德不著,來投韓玄;玄怪其~,不肯重用。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
【近義詞】傲慢無禮
【反義詞】彬彬有禮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傲】:1.自高自大:傲慢。2.不卑不屈:傲骨。傲雪斗霜。
【慢】:1.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費的時間長(跟“快”相對):慢車。慢走。慢手慢腳。你走慢一點兒,等著他。2.從緩:且慢。慢點兒告訴他,等兩天再說。3.莫;不要:慢道。慢說。4.姓。5.態度冷淡,沒有禮貌:傲慢。怠慢。
【少】:[shǎo]1.數量小(跟“多”相對):少量。少見多怪。2.不夠原有或應有的數目;缺少(跟“多”相對):賬算錯了,少一塊錢。全體同學都來了,一個沒少。3.丟;遺失:屋里少了東西。4.虧欠:少人家的錢都還清了。5.暫時;稍微:少候。少待。[shào]1.年紀輕(跟“老”相對):少年。少女。老少。青春年少。2.少爺:惡少。闊少。3.姓。
【禮】:1.“禮”的繁體字。2.人類的行為規範。《禮記?曲禮上》:“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3.規矩恭敬的態度或行為:“行禮”、“有禮”。《左傳?僖公三十年》:“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4.儀式:“典禮”﹑“婚禮”﹑“喪禮”﹑“成年禮”。5.表敬意的贈品:“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晉書?卷七十七?陸曄傳》:“及受禮,唯酒一斗,鹿肉一柈。”6.儒家的經典。見“三禮”條。7.姓。如漢代有禮賢。8.祭。《儀禮?覲禮》:“禮月與四瀆於北門外,禮山川丘陵於西門外。”《文選?揚雄?甘泉賦》:“集乎禮神之囿,登乎頌祇之堂。”9.尊敬、厚待:“禮賢下士”。《呂氏春秋?開春論?察賢》:“魏文侯師卜子夏,友田子方,禮段干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