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錄的讀音 僧錄的意思
僧錄 僧錄,佛教僧官。最早起源于后秦, 據《高僧傳》卷六,秦主命道?為僧正,僧遷為悅眾,法欽、慧斌掌僧錄。但此“僧錄”職權, 史載不詳。至唐重置, 掌全國寺院、僧籍以及僧官補授等。日本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一:“僧錄統領天下諸寺,整理佛法。”《大宋僧史略》卷中:“至元和長慶間,立左右街僧錄,總錄僧尼,或有事則先白錄司,后報官方也。”分左街僧錄、右街僧錄, 如《佛祖統紀》卷四十二:“大中八年,敕三教首座辯章充左街僧錄,沙門僧徹充右街僧錄。”兩街僧錄分別屬左右街功德使所轄。但有時只任一僧掌管,如《佛祖統紀》卷四十二載,開成元年(836),“敕沙門云端充左右街僧錄”。宋代因之。《宋史·職官志》:“左右街僧錄司, 掌寺院僧尼帳籍及僧官補授之事……并屬鴻臚寺, 中興后, 廢鴻臚不置, 并入禮部。”元代州郡有僧錄、判正、副都綱等職。明、清時期中央設僧錄司。
- 僧
- 錄
“僧錄”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sēng lù]
- 漢字注音:
- 簡繁字形:
- 僧錄
- 是否常用:
- 否
“僧錄”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僧官名。
網絡解釋
僧錄
僧錄,佛教僧官。最早起源于后秦, 據《高僧傳》卷六,秦主命道?為僧正,僧遷為悅眾,法欽、慧斌掌僧錄。但此“僧錄”職權, 史載不詳。至唐重置, 掌全國寺院、僧籍以及僧官補授等。日本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一:“僧錄統領天下諸寺,整理佛法。”《大宋僧史略》卷中:“至元和長慶間,立左右街僧錄,總錄僧尼,或有事則先白錄司,后報官方也。”分左街僧錄、右街僧錄, 如《佛祖統紀》卷四十二:“大中八年,敕三教首座辯章充左街僧錄,沙門僧徹充右街僧錄。”兩街僧錄分別屬左右街功德使所轄。但有時只任一僧掌管,如《佛祖統紀》卷四十二載,開成元年(836),“敕沙門云端充左右街僧錄”。宋代因之。《宋史·職官志》:“左右街僧錄司, 掌寺院僧尼帳籍及僧官補授之事……并屬鴻臚寺, 中興后, 廢鴻臚不置, 并入禮部。”元代州郡有僧錄、判正、副都綱等職。明、清時期中央設僧錄司。
“僧錄”的單字解釋
【僧】:1.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和尚:僧人。僧衣。[僧伽之省,梵sa?gha]2.姓。
【錄】:1.記載;抄寫:記錄。登錄。抄錄。摘錄。過錄。有聞必錄。2.錄制:錄音。錄像。錄放。錄了一首歌。3.原指為備用而登記,后轉指采取或任用:收錄。錄用。4.用作記載物的名稱:目錄。語錄。同學錄。回憶錄。5.姓。
“僧錄”的相關詞語
* 僧錄的讀音是:sēng lù,僧錄的意思:僧錄 僧錄,佛教僧官。最早起源于后秦, 據《高僧傳》卷六,秦主命道?為僧正,僧遷為悅眾,法欽、慧斌掌僧錄。但此“僧錄”職權, 史載不詳。至唐重置, 掌全國寺院、僧籍以及僧官補授等。日本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一:“僧錄統領天下諸寺,整理佛法。”《大宋僧史略》卷中:“至元和長慶間,立左右街僧錄,總錄僧尼,或有事則先白錄司,后報官方也。”分左街僧錄、右街僧錄, 如《佛祖統紀》卷四十二:“大中八年,敕三教首座辯章充左街僧錄,沙門僧徹充右街僧錄。”兩街僧錄分別屬左右街功德使所轄。但有時只任一僧掌管,如《佛祖統紀》卷四十二載,開成元年(836),“敕沙門云端充左右街僧錄”。宋代因之。《宋史·職官志》:“左右街僧錄司, 掌寺院僧尼帳籍及僧官補授之事……并屬鴻臚寺, 中興后, 廢鴻臚不置, 并入禮部。”元代州郡有僧錄、判正、副都綱等職。明、清時期中央設僧錄司。
基本解釋
僧官名。僧錄
僧錄,佛教僧官。最早起源于后秦, 據《高僧傳》卷六,秦主命道?為僧正,僧遷為悅眾,法欽、慧斌掌僧錄。但此“僧錄”職權, 史載不詳。至唐重置, 掌全國寺院、僧籍以及僧官補授等。日本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一:“僧錄統領天下諸寺,整理佛法。”《大宋僧史略》卷中:“至元和長慶間,立左右街僧錄,總錄僧尼,或有事則先白錄司,后報官方也。”分左街僧錄、右街僧錄, 如《佛祖統紀》卷四十二:“大中八年,敕三教首座辯章充左街僧錄,沙門僧徹充右街僧錄。”兩街僧錄分別屬左右街功德使所轄。但有時只任一僧掌管,如《佛祖統紀》卷四十二載,開成元年(836),“敕沙門云端充左右街僧錄”。宋代因之。《宋史·職官志》:“左右街僧錄司, 掌寺院僧尼帳籍及僧官補授之事……并屬鴻臚寺, 中興后, 廢鴻臚不置, 并入禮部。”元代州郡有僧錄、判正、副都綱等職。明、清時期中央設僧錄司。【僧】:1.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和尚:僧人。僧衣。[僧伽之省,梵sa?gha]2.姓。
【錄】:1.記載;抄寫:記錄。登錄。抄錄。摘錄。過錄。有聞必錄。2.錄制:錄音。錄像。錄放。錄了一首歌。3.原指為備用而登記,后轉指采取或任用:收錄。錄用。4.用作記載物的名稱:目錄。語錄。同學錄。回憶錄。5.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