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諸侯的讀音 八百諸侯的意思
八百諸侯 周文王死后,子發繼位,是為武王。周武王繼位時,“殷之叛國”越來越多,商王朝內外交困,由周滅商而王天下的形勢已經形成。當時,周的疆域西自甘肅靈臺,東至河洛,并且占有長江、漢水、汝河流域廣大地區,取得所謂“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優勢。在這樣的形勢下,周武王興建都邑,在豐水東岸新建鎬京,積極做好滅商的準備。經過幾年準備,武王九年(公元前1048年),大會諸侯于孟津(今洛陽北)。前來參加大會的諸侯和部落首領,據說有八百人之多。在大會上,周武王舉行誓師儀式,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盟津之誓”。這是一次“諸侯所由用命”的重要盟會,實際上是滅商的總動員。武王下令將士準備好船只,向黃河對岸進攻,落后者將以軍法處置。頃刻間千舟競發,浪花飛濺,周軍迅速到達了對岸。但武王又急令返回,原來武王此戰的目的是進行一次渡河戰斗演練,同時要借機探明諸侯國的虛實。通過這次演練,武王認為一舉滅商的時機還不夠成熟,因而引兵暫退。從此,眾多的諸侯都聽從周的指揮,周也因此確定了盟主的地位。這就是“八百諸侯會盟津”。
- 八
- 百
- 諸
- 侯
“八百諸侯”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bā bǎi zhū hóu]
- 漢字注音:
- ㄅㄚ ㄅㄞˇ ㄓㄨ ㄏㄡˊ
- 簡繁字形:
- 八百諸侯
- 是否常用:
- 否
“八百諸侯”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指殷末八百諸侯國。
網絡解釋
八百諸侯
周文王死后,子發繼位,是為武王。周武王繼位時,“殷之叛國”越來越多,商王朝內外交困,由周滅商而王天下的形勢已經形成。當時,周的疆域西自甘肅靈臺,東至河洛,并且占有長江、漢水、汝河流域廣大地區,取得所謂“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優勢。在這樣的形勢下,周武王興建都邑,在豐水東岸新建鎬京,積極做好滅商的準備。經過幾年準備,武王九年(公元前1048年),大會諸侯于孟津(今洛陽北)。前來參加大會的諸侯和部落首領,據說有八百人之多。在大會上,周武王舉行誓師儀式,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盟津之誓”。這是一次“諸侯所由用命”的重要盟會,實際上是滅商的總動員。武王下令將士準備好船只,向黃河對岸進攻,落后者將以軍法處置。頃刻間千舟競發,浪花飛濺,周軍迅速到達了對岸。但武王又急令返回,原來武王此戰的目的是進行一次渡河戰斗演練,同時要借機探明諸侯國的虛實。通過這次演練,武王認為一舉滅商的時機還不夠成熟,因而引兵暫退。從此,眾多的諸侯都聽從周的指揮,周也因此確定了盟主的地位。這就是“八百諸侯會盟津”。
“八百諸侯”的單字解釋
【八】:1.七加一后所得的數目。見〖數字〗。2.姓。
【百】:表示很多:百草。百貨。百科全書。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精神百倍。百聞不如一見。
【諸】:1.眾;許多:諸位。諸君。諸侯。諸子百家。2.姓。3.“之于(於)”或“之乎”的合音:付諸實施(=之于)。數易其稿,而后公諸社會(=之于)。有諸(=之乎)?
【侯】:[hòu]閩侯(Mǐnhòu),地名,在福建。[hóu]1.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二等:侯爵。公侯。2.泛指達官貴人:侯門似海。3.姓。
“八百諸侯”的相關詞語
“八百諸侯”造句
通過盟津觀兵,不期而會“八百諸侯”。
東海老叟辭荊榛,后車遂與文王親,八百諸侯不期會,白魚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戰血流杵,鷹揚偉烈冠武臣。
東海者叟辭荊榛,后車遂與文王親;八百諸侯不期會,白魚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戰血流杵,鷹揚偉烈冠武臣。
八百諸侯不期會,白魚入舟涉孟津。
今者順人將革,先天不違,大誓孟津,陳命景亳,三千列國,八百諸侯,不謀而同辭,不召而自至。
* 八百諸侯的讀音是:bā bǎi zhū hóu,八百諸侯的意思:八百諸侯 周文王死后,子發繼位,是為武王。周武王繼位時,“殷之叛國”越來越多,商王朝內外交困,由周滅商而王天下的形勢已經形成。當時,周的疆域西自甘肅靈臺,東至河洛,并且占有長江、漢水、汝河流域廣大地區,取得所謂“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優勢。在這樣的形勢下,周武王興建都邑,在豐水東岸新建鎬京,積極做好滅商的準備。經過幾年準備,武王九年(公元前1048年),大會諸侯于孟津(今洛陽北)。前來參加大會的諸侯和部落首領,據說有八百人之多。在大會上,周武王舉行誓師儀式,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盟津之誓”。這是一次“諸侯所由用命”的重要盟會,實際上是滅商的總動員。武王下令將士準備好船只,向黃河對岸進攻,落后者將以軍法處置。頃刻間千舟競發,浪花飛濺,周軍迅速到達了對岸。但武王又急令返回,原來武王此戰的目的是進行一次渡河戰斗演練,同時要借機探明諸侯國的虛實。通過這次演練,武王認為一舉滅商的時機還不夠成熟,因而引兵暫退。從此,眾多的諸侯都聽從周的指揮,周也因此確定了盟主的地位。這就是“八百諸侯會盟津”。
基本解釋
指殷末八百諸侯國。八百諸侯
周文王死后,子發繼位,是為武王。周武王繼位時,“殷之叛國”越來越多,商王朝內外交困,由周滅商而王天下的形勢已經形成。當時,周的疆域西自甘肅靈臺,東至河洛,并且占有長江、漢水、汝河流域廣大地區,取得所謂“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優勢。在這樣的形勢下,周武王興建都邑,在豐水東岸新建鎬京,積極做好滅商的準備。經過幾年準備,武王九年(公元前1048年),大會諸侯于孟津(今洛陽北)。前來參加大會的諸侯和部落首領,據說有八百人之多。在大會上,周武王舉行誓師儀式,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盟津之誓”。這是一次“諸侯所由用命”的重要盟會,實際上是滅商的總動員。武王下令將士準備好船只,向黃河對岸進攻,落后者將以軍法處置。頃刻間千舟競發,浪花飛濺,周軍迅速到達了對岸。但武王又急令返回,原來武王此戰的目的是進行一次渡河戰斗演練,同時要借機探明諸侯國的虛實。通過這次演練,武王認為一舉滅商的時機還不夠成熟,因而引兵暫退。從此,眾多的諸侯都聽從周的指揮,周也因此確定了盟主的地位。這就是“八百諸侯會盟津”。【八】:1.七加一后所得的數目。見〖數字〗。2.姓。
【百】:表示很多:百草。百貨。百科全書。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精神百倍。百聞不如一見。
【諸】:1.眾;許多:諸位。諸君。諸侯。諸子百家。2.姓。3.“之于(於)”或“之乎”的合音:付諸實施(=之于)。數易其稿,而后公諸社會(=之于)。有諸(=之乎)?
【侯】:[hòu]閩侯(Mǐnhòu),地名,在福建。[hóu]1.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二等:侯爵。公侯。2.泛指達官貴人:侯門似海。3.姓。
通過盟津觀兵,不期而會“八百諸侯”。
東海老叟辭荊榛,后車遂與文王親,八百諸侯不期會,白魚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戰血流杵,鷹揚偉烈冠武臣。
東海者叟辭荊榛,后車遂與文王親;八百諸侯不期會,白魚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戰血流杵,鷹揚偉烈冠武臣。
八百諸侯不期會,白魚入舟涉孟津。
今者順人將革,先天不違,大誓孟津,陳命景亳,三千列國,八百諸侯,不謀而同辭,不召而自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