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字組詞 諸的詞語
諸字的常見組詞有:諸多、諸如、諸位、諸侯、諸葛亮、付諸、諸君、諸如此類、訴諸、諸子、諸葛、諸公、付諸東流、諸子百家、置諸高閣、反求諸己、事后諸葛亮、賽過諸葛亮、袞袞諸公、公諸于世、公諸同好、諸凡百事、諸般、諸事、諸生、訴諸公論、挾天子令諸侯、置諸度外、攬諸、頂個諸葛亮,還可以根據詞語的字數、字的位置、組詞是否為成語來分類查看組詞信息。
諸字的意思
zhū 1.眾;許多:諸位。諸君。諸侯。諸子百家。2.姓。3.“之于(於)”或“之乎”的合音:付諸實施(=之于)。數易其稿,而后公諸社會(=之于)。有諸(=之乎)?
含有諸字的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諸多 | 諸多 zhūduō 許多;多得難以應付諸多不便辭典解釋諸多 zhū duō ㄓㄨ ㄉㄨㄛ 許多。 如:「諸多困難」、「諸多不便」。 |
諸如 | 諸如 zhūrú 舉例用語,表示下面的例子不止一個諸如縫紉、烹調這一類事情,她也是行家 |
諸位 | 諸位 zhūwèi 敬辭稱各位諸位父老鄉親,小人對不住了辭典解釋諸位 zhū wèi ㄓㄨ ㄨㄟˋ 各位,對于眾人的泛稱。 《紅樓夢.第六四回》:「擇于初四日卯時請靈柩進城。一面使人知會諸位親友。」 近義詞各位眾席位。 |
諸侯 | 諸侯 zhūhóu 古時帝王所轄各小國的王侯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宋· 蘇洵《六國論》辭典解釋諸侯 zhū hóu ㄓㄨ ㄏㄡˊ 封建時代列國的國君。 《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大宋宣和遺事.元集》:「至湯王時,為諸侯與葛為鄰,葛君不道,苦虐其民,湯王伐之。」 |
諸葛亮 | (181-234)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字孔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早年隱居隆中(今湖北襄樊)。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謀獻策,遂提出聯孫抗曹、重興漢室的建議,即“隆中對”。后劉備據其策略,聯孫攻曹,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并占領荊州、益州,建立蜀漢政權。劉備稱帝后,任丞相。劉備臨終前把兒子劉禪和治理蜀國的重任托付給他。封為武鄉侯。當政期間,勵精圖治,賞罰嚴明,重視水利,改善同西南少數民族的關系,曾先后五次出兵攻魏,爭奪中原。后病死于五丈原軍中。辭典解釋諸葛亮 zhū gé liàng ㄓㄨ ㄍㄜˊ ㄌㄧㄤˋ 人名。(西元181~234)?字孔明,三國蜀漢瑯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水縣)?。避亂荊州,劉備三訪其廬乃出。為人足智多謀,忠心耿耿。曾敗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劉備歿,輔助后主劉禪,封武鄉侯。志在攻魏以復中原,乃東和孫權,南平孟獲,與魏長期爭戰,后鞠躬盡瘁,卒于軍中,謚號忠武。著有《諸葛武侯集》。 |
付諸 | 付諸 fùzhū 使改變形狀或性質統帥部所設想的計劃…這些小組正將其付諸行動 |
諸君 | 諸君 zhūjūn(1) 各位諸君!敵人遠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2) 又諸君無意則已。辭典解釋諸君 zhū jūn ㄓㄨ ㄐㄩㄣ 各位。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 《漢書.卷三九.蕭何傳》:「且諸君獨以身從我,多者三兩人。」 近義詞列位,各位古稱年長的男女為諸君,年輕的男女為吾子。 《管子.海王》:「今吾非籍之諸君吾子。 」 |
諸如此類 | 諸如此類 zhūrúcǐlèi 像這一類有不少。也表示其他以此類推諸如此類,均在嚴打之列辭典解釋諸如此類 zhū rú cǐ lèi ㄓㄨ ㄖㄨˊ ㄘˇ ㄌㄟˋ 與此相類似的許多事物。 《程乙本紅樓夢.第一六回》:「自此,鳳姐膽識愈壯,以后所作所為,諸如此類,不可勝數。」 《文明小史.第三四回》:「諸如此類的笑話,不一而足。」 |
訴諸 | 訴諸 sùzhū 按某種方式辦理訴諸法律行動辭典解釋訴諸 sù zhū ㄙㄨˋ ㄓㄨ 利用某方式或某途徑來解決問題。 如:「訴諸公論」、「訴諸武力」。 |
諸子 | 諸子 zhūzǐ 先秦時期各個學派的代表人物或他們的著作 諸子及經史。——明· 顧炎武《復庵記》辭典解釋諸子 zhū zǐ ㄓㄨ ㄗˇ 泛稱古代的學術思想家。 《漢書.卷三○.藝文志》:「戰國從衡,真偽分爭,諸子之言紛然殽亂。」 總稱古代學術家所著的書籍。《漢書》藝文志載有一百八十九家,今通稱諸子百家者,舉其成數而言。 職官名。周置,掌公卿大夫世子業務。見《周禮.夏官.諸子》。 眾兒。 《宋史.卷三一六.吳奎傳》:「沒之日,家無余資,諸子至無屋以居,當時稱之。」 諸君。 唐.李華〈與外孫崔氏二孩書〉:「今者諸子日出高眠,爭覽盤器。」 |
諸葛 | 諸葛 Zhūgě ——復姓辭典解釋諸葛 zhū gé ㄓㄨ ㄍㄜˊ 復姓。夏、商時諸侯葛伯的后代。如三國諸葛亮。 |
諸公 | 1.眾公卿。 2.諸多年老長者。 3.泛稱各位人士。 |
付諸東流 | 付諸東流 fùzhū-dōngliú 物件投付于東流之水,一去不返。喻功敗垂成、希望成灰辭典解釋付諸東流 fù zhū dōng liú ㄈㄨˋ ㄓㄨ ㄉㄨㄥ ㄌㄧㄡˊ 比喻希望落空或前功盡棄。如:「多年的友情,就這樣付諸東流。」也作「付之東流」。 |
諸子百家 | 先秦至漢初學術思想流派的總稱。諸子指孔子、老子、墨子等。百家舉成數言。借指各行各業。辭典解釋諸子百家 zhū zǐ bó jiā ㄓㄨ ㄗˇ ㄅㄛˊ ㄐㄧㄚ 泛指春秋戰國時代出現的各家學說。《三國演義.第八六回》:「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諸子百家,無所不通。」《醒世恒言.卷三五.徐老仆義憤成家》:「自幼聰明好學,該博三教九流,貫串諸子百家。」也作「百家諸子」。 |
置諸高閣 | 見"置之高閣"。 |
反求諸己 | 反求諸己 fǎnqiúzhūjǐ 求:尋求。諸:“之于”的合音。反省自己的過失,加以改正,而不責怪別人發而不中,則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禮記》辭典解釋反求諸己 fǎn qiú zhū jǐ ㄈㄢˇ ㄑㄧㄡˊ ㄓㄨ ㄐㄧˇ 反過來要求自己。 《孟子.離婁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反義詞怨天尤人 |
事后諸葛亮 | 事后諸葛亮 shìhòu Zhūgě Liàng 謔語,諷刺那些自作聰明放馬后炮的人。諸葛亮是未卜先知,他們是過后方知,所以稱為事后諸葛亮辭典解釋事后諸葛亮 shì hòu zhū gé liàng ㄕˋ ㄏㄡˋ ㄓㄨ ㄍㄜˊ ㄌㄧㄤˋ 事前無意見,事后才高談闊論的人。 如:「事后諸葛亮,對解決事情往往毫無助益。」 |
賽過諸葛亮 | |
袞袞諸公 | 袞袞諸公 gǔngǔn-zhūgōng(1) ∶源源不斷而繁雜諸公袞袞登臺省,廣文先生官獨冷。—— 唐· 杜甫《醉時歌》(2) ∶舊時稱身居高位而無所作為的官僚辭典解釋袞袞諸公 gǔn gǔn zhū gōng ㄍㄨㄣˇ ㄍㄨㄣˇ ㄓㄨ ㄍㄨㄥ 眾多身居高位的官員。 《掃迷帚.第一二回》:「袞袞諸公,曾有改寺觀為學堂的條議,卻未能實見施行,化無用為有用。」 |
公諸于世 | 公諸于世 gōngzhūyúshì(1) 向社會上公開,使人們知道必須把這件事公諸于世(2) 也說“公諸于眾”辭典解釋公諸于世 gōng zhū yú shì ㄍㄨㄥ ㄓㄨ ㄩˊ ㄕˋ 向世人公開。 如:「林博士決定將他的研究成果公諸于世,以造福人群。」 |
分類查看組詞
諸字組詞(2個字)
諸多
諸如
諸位
諸侯
付諸
諸君
訴諸
諸子
諸葛
諸公
諸般
諸事
諸生
攬諸
于諸
偏諸
礛諸
自諸
蟾諸
瞻諸
望諸
忽諸
更諸
孟諸
譬諸
夫諸
專諸
諸嚴
諸根
諸方
諸宗
諸作
諸工
諸漏
諸僚
諸表
諸邊
諸都
諸坊
諸重
諸務
諸繩
諸戎
諸頭
諸緯
諸要
諸眾
諸種
諸主
諸緣
諸蟄
諸布
諸弟
諸次
諸率
諸郎
諸家
諸賁
諸惡
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