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羅漢的讀音 十六羅漢的意思
十六羅漢 十六羅漢,主要依據唐玄奘翻譯的《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他們是:一賓度啰跋羅惰阇、二迦諾迦伐蹉、三迦諾迦跋厘墮阇、四蘇頻陀、五諾距羅、六跋陀羅、七迦理迦、八伐阇羅弗多羅、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啰怙羅、十二那伽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托迦。十六羅漢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據經典說,他們受了佛的囑咐,不入涅盤,常住世間,受世人的供養而為眾生作福田。此外,另有十八羅漢之說。此系于十六羅漢加上二位尊者。關于所加的二尊有多種說法,茲不一一列舉。
- 十
- 六
- 羅
- 漢
“十六羅漢”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shí liù luó hàn]
- 漢字注音:
- ㄕˊ ㄌㄧㄨˋ ㄌㄨㄛˊ ㄏㄢˋ
- 簡繁字形:
- 十六羅漢
- 是否常用:
- 否
“十六羅漢”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指釋迦的十六名上足弟子。即賓度羅跋羅惰阇、迦諾迦伐蹉、迦諾迦跋厘惰阇、蘇頻陀、諾詎羅、跋陀羅、迦哩迦、伐阇羅弗多羅、戍博迦、半托迦、羅怙羅、那伽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注荼半托迦。參見“十八羅漢 ”。辭典解釋
十六羅漢 shí liù luó hàn ㄕˊ ㄌㄧㄡˋ ㄌㄨㄛˊ ㄏㄢˋ 佛陀入滅后,受佛囑咐住在世間護持佛法的十六大羅漢。十六羅漢從五世紀后期,受到中國廣泛的崇拜,并成為佛教藝術重要的創作體裁,唐末至宋初由十六尊羅漢發展成十八尊流行中國、西藏二地。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復重請言:『所說十六大阿羅漢我輩不知其名何等?』慶友答言:『第一尊者名賓度羅跋羅惰阇;第二尊者名迦諾迦伐蹉;第三尊者名迦諾迦跋厘墮阇;第四尊者名蘇頻陀;第五尊者名諾距羅;第六尊者名跋陀羅;第七尊者名迦理迦;第八尊者名伐阇羅弗多羅;第九尊者名戍博迦;第十尊者名半托迦;第十一尊者名啰怙羅;第十二尊者名那伽犀那;第十三尊者名因揭陀;第十四尊者名伐那婆斯;第十五尊者名阿氏多;第十六尊者名注荼半托迦;如是十六大阿羅漢。」
網絡解釋
十六羅漢
十六羅漢,主要依據唐玄奘翻譯的《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他們是:一賓度啰跋羅惰阇、二迦諾迦伐蹉、三迦諾迦跋厘墮阇、四蘇頻陀、五諾距羅、六跋陀羅、七迦理迦、八伐阇羅弗多羅、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啰怙羅、十二那伽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托迦。十六羅漢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據經典說,他們受了佛的囑咐,不入涅盤,常住世間,受世人的供養而為眾生作福田。此外,另有十八羅漢之說。此系于十六羅漢加上二位尊者。關于所加的二尊有多種說法,茲不一一列舉。
“十六羅漢”的單字解釋
【十】:1.九加一后所得的數目。見〖數字〗。2.表示達到頂點:十足。十分。十成的把握。3.姓。
【六】:[liù]1.數目。五加一的和。2.工尺譜記音符號之一。相當于簡譜的“5”。[lù]用于地名,如六安(在安徽)。
【羅】:1.捕鳥的網:羅網。天羅地網。2.張網捕(鳥):門可羅雀。3.招請;搜集:羅致。網羅。搜羅。4.陳列:羅列。星羅棋布。5.一種器具,在木框或竹框上張網狀物,用來使細的粉末或流質漏下去,留下粗的粉末或渣滓:絹羅。銅絲羅。把面過一次羅。6.過羅:羅面。把面再羅一過兒。7.質地稀疏的絲織品:羅衣。羅扇。輕羅。綾羅綢緞。8.姓。9.用于商業,12打(144件)為1羅。[英gross]
【漢】:1.漢水:江淮河漢。2.漢族:漢語。3.天河;銀河:銀漢。4.成年男人:老漢。好漢。5.朝代名。1.(前202—220)。劉邦滅秦后建立。建都長安(今陜西西安)。公元8年王莽代漢稱帝,國號新(8—23)。自劉邦稱漢王起,包括“新”,史稱前漢或西漢。公元25年劉秀重建漢朝,建都洛陽,史稱后漢或東漢。為曹魏所滅。西漢、東漢合稱兩漢。2.三國之一(221—263)。劉備建立。在今川、云、貴、渝及陜西南部。建都成都,國號漢,史稱蜀漢或蜀。為曹魏所滅。3.五代之一(947—950)。沙陀族劉知遠建立。建都汴(今河南開封),史稱后漢。為后周所滅。4.十國之一(917—971)。劉?(yǎn)建立。建都廣州,國號大越,次年改“漢”,史稱南漢。為北宋所滅。5.十國之一(951—979)。劉旻(mín)建立。建都太原,國號漢,史稱北漢。為北宋所滅。
“十六羅漢”的相關詞語
* 十六羅漢的讀音是:shí liù luó hàn,十六羅漢的意思:十六羅漢 十六羅漢,主要依據唐玄奘翻譯的《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他們是:一賓度啰跋羅惰阇、二迦諾迦伐蹉、三迦諾迦跋厘墮阇、四蘇頻陀、五諾距羅、六跋陀羅、七迦理迦、八伐阇羅弗多羅、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啰怙羅、十二那伽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托迦。十六羅漢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據經典說,他們受了佛的囑咐,不入涅盤,常住世間,受世人的供養而為眾生作福田。此外,另有十八羅漢之說。此系于十六羅漢加上二位尊者。關于所加的二尊有多種說法,茲不一一列舉。
基本解釋
指釋迦的十六名上足弟子。即賓度羅跋羅惰阇、迦諾迦伐蹉、迦諾迦跋厘惰阇、蘇頻陀、諾詎羅、跋陀羅、迦哩迦、伐阇羅弗多羅、戍博迦、半托迦、羅怙羅、那伽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注荼半托迦。參見“十八羅漢 ”。辭典解釋
十六羅漢 shí liù luó hàn ㄕˊ ㄌㄧㄡˋ ㄌㄨㄛˊ ㄏㄢˋ佛陀入滅后,受佛囑咐住在世間護持佛法的十六大羅漢。十六羅漢從五世紀后期,受到中國廣泛的崇拜,并成為佛教藝術重要的創作體裁,唐末至宋初由十六尊羅漢發展成十八尊流行中國、西藏二地。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復重請言:『所說十六大阿羅漢我輩不知其名何等?』慶友答言:『第一尊者名賓度羅跋羅惰阇;第二尊者名迦諾迦伐蹉;第三尊者名迦諾迦跋厘墮阇;第四尊者名蘇頻陀;第五尊者名諾距羅;第六尊者名跋陀羅;第七尊者名迦理迦;第八尊者名伐阇羅弗多羅;第九尊者名戍博迦;第十尊者名半托迦;第十一尊者名啰怙羅;第十二尊者名那伽犀那;第十三尊者名因揭陀;第十四尊者名伐那婆斯;第十五尊者名阿氏多;第十六尊者名注荼半托迦;如是十六大阿羅漢。」
十六羅漢
十六羅漢,主要依據唐玄奘翻譯的《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他們是:一賓度啰跋羅惰阇、二迦諾迦伐蹉、三迦諾迦跋厘墮阇、四蘇頻陀、五諾距羅、六跋陀羅、七迦理迦、八伐阇羅弗多羅、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啰怙羅、十二那伽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托迦。十六羅漢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據經典說,他們受了佛的囑咐,不入涅盤,常住世間,受世人的供養而為眾生作福田。此外,另有十八羅漢之說。此系于十六羅漢加上二位尊者。關于所加的二尊有多種說法,茲不一一列舉。【十】:1.九加一后所得的數目。見〖數字〗。2.表示達到頂點:十足。十分。十成的把握。3.姓。
【六】:[liù]1.數目。五加一的和。2.工尺譜記音符號之一。相當于簡譜的“5”。[lù]用于地名,如六安(在安徽)。
【羅】:1.捕鳥的網:羅網。天羅地網。2.張網捕(鳥):門可羅雀。3.招請;搜集:羅致。網羅。搜羅。4.陳列:羅列。星羅棋布。5.一種器具,在木框或竹框上張網狀物,用來使細的粉末或流質漏下去,留下粗的粉末或渣滓:絹羅。銅絲羅。把面過一次羅。6.過羅:羅面。把面再羅一過兒。7.質地稀疏的絲織品:羅衣。羅扇。輕羅。綾羅綢緞。8.姓。9.用于商業,12打(144件)為1羅。[英gross]
【漢】:1.漢水:江淮河漢。2.漢族:漢語。3.天河;銀河:銀漢。4.成年男人:老漢。好漢。5.朝代名。1.(前202—220)。劉邦滅秦后建立。建都長安(今陜西西安)。公元8年王莽代漢稱帝,國號新(8—23)。自劉邦稱漢王起,包括“新”,史稱前漢或西漢。公元25年劉秀重建漢朝,建都洛陽,史稱后漢或東漢。為曹魏所滅。西漢、東漢合稱兩漢。2.三國之一(221—263)。劉備建立。在今川、云、貴、渝及陜西南部。建都成都,國號漢,史稱蜀漢或蜀。為曹魏所滅。3.五代之一(947—950)。沙陀族劉知遠建立。建都汴(今河南開封),史稱后漢。為后周所滅。4.十國之一(917—971)。劉?(yǎn)建立。建都廣州,國號大越,次年改“漢”,史稱南漢。為北宋所滅。5.十國之一(951—979)。劉旻(mín)建立。建都太原,國號漢,史稱北漢。為北宋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