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會的讀音 吳會的意思
吳會 吳會:今紹興的別稱。古代會稽郡分成三吳(吳會、吳郡、吳興)。相關詩詞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王勃《滕王閣序》吳會獨行客,山陰秋夜船。謝家征故事,禹穴訪遺編。——高適《秦中送李九赴越》東南美箭稱吳會,名都隱軫三江外。涂山執玉應昌期, 曲水開襟重文會。——駱賓王《疇昔篇》行蹕留吳會,神州久陸沉。君王經遠志,臣子復讐心。——王炎《方漕躬明挽詩三首》 吳會二郡:指漢朝時期吳郡、會稽兩地的合稱。《三國志》孫賁傳:時策已平吳會二郡。朱桓傳:使部伍吳 會二郡。 、 吳會(?-1388)字慶伯,號書山。江西金溪瑯琚鎮疏口村人。明代學者。 生年不詳,卒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至正三年(1343)嘗舉鄉薦第一。入明不仕,隱居著述,至洪武戊辰乃卒。因一足病廢,自稱“獨足先生”。 “其詩雕繢有馀,而興寄頗淺。在元末明初,尚未能獨立一幟。”(《四庫總目提要》)吳會所作詩文,即名《獨足雅言》,凡二十卷。后經其裔孫尚絅所搜輯,改題曰《書山遺集》,《四庫總目》行于世。
- 吳
- 會
“吳會”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wú huì]
- 漢字注音:
- ㄨˊ ㄏㄨㄟˋ
- 簡繁字形:
- 吳會
- 是否常用:
- 否
“吳會”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秦漢會稽郡治在吳縣,郡縣連稱為吳會。 2.東漢分會稽郡為吳會稽二郡,并稱吳會。后亦泛稱此兩郡故地為吳會。
網絡解釋
吳會
吳會:今紹興的別稱。古代會稽郡分成三吳(吳會、吳郡、吳興)。相關詩詞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王勃《滕王閣序》吳會獨行客,山陰秋夜船。謝家征故事,禹穴訪遺編。——高適《秦中送李九赴越》東南美箭稱吳會,名都隱軫三江外。涂山執玉應昌期, 曲水開襟重文會。——駱賓王《疇昔篇》行蹕留吳會,神州久陸沉。君王經遠志,臣子復讐心。——王炎《方漕躬明挽詩三首》
吳會二郡:指漢朝時期吳郡、會稽兩地的合稱。《三國志》孫賁傳:時策已平吳會二郡。朱桓傳:使部伍吳 會二郡。
、
吳會(?-1388)字慶伯,號書山。江西金溪瑯琚鎮疏口村人。明代學者。 生年不詳,卒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至正三年(1343)嘗舉鄉薦第一。入明不仕,隱居著述,至洪武戊辰乃卒。因一足病廢,自稱“獨足先生”。
“其詩雕繢有馀,而興寄頗淺。在元末明初,尚未能獨立一幟。”(《四庫總目提要》)吳會所作詩文,即名《獨足雅言》,凡二十卷。后經其裔孫尚絅所搜輯,改題曰《書山遺集》,《四庫總目》行于世。
“吳會”的單字解釋
【吳】:1.周朝國名(?—前473)。在今江蘇、安徽、浙江一帶,建都于吳(今江蘇蘇州)。公元前473年為越所滅。2.朝代名。1.三國之一(222—280)。孫權建立。在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一帶,建都建業(今南京),國號吳,也稱孫吳或東吳。為晉所滅。2.十國之一(902—937)。楊行密建立。建都廣陵(今江蘇揚州)。為南唐所滅。
【會】:[huì]1.聚合;合在一起:會合。會齊。會診。會審。2.見面;會見:會面。會客。昨天沒有會著他。3.有一定目的的集會:晚會。舞會。開會。報告會。晚上有一個會。4.某些團體:工會。婦女聯合會。5.廟會:趕會。6.民間朝山進香或酬神求年成時所組織的集體活動,如香會、迎神賽會等。7.民間一種小規模經濟互助組織,入會成員按期平均交款,分期輪流使用。8.主要的城市:都會。省會。9.時機:機會。適逢其會。10.應當:長風破浪會有時。11.理解;懂得:體會。誤會。心領神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12.熟習;通曉:會英文。會兩出京戲。13.助動詞。表示懂得怎樣做或有能力做(多半指需要學習的事情):我不會滑冰。這孩子剛會走路,還不大會說話。14.助動詞。表示擅長:能說會道。會寫會畫的人倒不太講究紙的好壞。15.助動詞。表示有可能實現:他不會不來。樹上的果子熟了,自然會掉下來。16.付賬:會賬。我會過了。17.見〖會兒〗、〖會子〗。[kuài]總計:會計。
“吳會”的相關詞語
* 吳會的讀音是:wú huì,吳會的意思:吳會 吳會:今紹興的別稱。古代會稽郡分成三吳(吳會、吳郡、吳興)。相關詩詞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王勃《滕王閣序》吳會獨行客,山陰秋夜船。謝家征故事,禹穴訪遺編。——高適《秦中送李九赴越》東南美箭稱吳會,名都隱軫三江外。涂山執玉應昌期, 曲水開襟重文會。——駱賓王《疇昔篇》行蹕留吳會,神州久陸沉。君王經遠志,臣子復讐心。——王炎《方漕躬明挽詩三首》 吳會二郡:指漢朝時期吳郡、會稽兩地的合稱。《三國志》孫賁傳:時策已平吳會二郡。朱桓傳:使部伍吳 會二郡。 、 吳會(?-1388)字慶伯,號書山。江西金溪瑯琚鎮疏口村人。明代學者。 生年不詳,卒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至正三年(1343)嘗舉鄉薦第一。入明不仕,隱居著述,至洪武戊辰乃卒。因一足病廢,自稱“獨足先生”。 “其詩雕繢有馀,而興寄頗淺。在元末明初,尚未能獨立一幟。”(《四庫總目提要》)吳會所作詩文,即名《獨足雅言》,凡二十卷。后經其裔孫尚絅所搜輯,改題曰《書山遺集》,《四庫總目》行于世。
基本解釋
1.秦漢會稽郡治在吳縣,郡縣連稱為吳會。 2.東漢分會稽郡為吳會稽二郡,并稱吳會。后亦泛稱此兩郡故地為吳會。
吳會
吳會:今紹興的別稱。古代會稽郡分成三吳(吳會、吳郡、吳興)。相關詩詞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王勃《滕王閣序》吳會獨行客,山陰秋夜船。謝家征故事,禹穴訪遺編。——高適《秦中送李九赴越》東南美箭稱吳會,名都隱軫三江外。涂山執玉應昌期, 曲水開襟重文會。——駱賓王《疇昔篇》行蹕留吳會,神州久陸沉。君王經遠志,臣子復讐心。——王炎《方漕躬明挽詩三首》吳會二郡:指漢朝時期吳郡、會稽兩地的合稱。《三國志》孫賁傳:時策已平吳會二郡。朱桓傳:使部伍吳 會二郡。
、
吳會(?-1388)字慶伯,號書山。江西金溪瑯琚鎮疏口村人。明代學者。 生年不詳,卒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至正三年(1343)嘗舉鄉薦第一。入明不仕,隱居著述,至洪武戊辰乃卒。因一足病廢,自稱“獨足先生”。
“其詩雕繢有馀,而興寄頗淺。在元末明初,尚未能獨立一幟。”(《四庫總目提要》)吳會所作詩文,即名《獨足雅言》,凡二十卷。后經其裔孫尚絅所搜輯,改題曰《書山遺集》,《四庫總目》行于世。
【吳】:1.周朝國名(?—前473)。在今江蘇、安徽、浙江一帶,建都于吳(今江蘇蘇州)。公元前473年為越所滅。2.朝代名。1.三國之一(222—280)。孫權建立。在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一帶,建都建業(今南京),國號吳,也稱孫吳或東吳。為晉所滅。2.十國之一(902—937)。楊行密建立。建都廣陵(今江蘇揚州)。為南唐所滅。
【會】:[huì]1.聚合;合在一起:會合。會齊。會診。會審。2.見面;會見:會面。會客。昨天沒有會著他。3.有一定目的的集會:晚會。舞會。開會。報告會。晚上有一個會。4.某些團體:工會。婦女聯合會。5.廟會:趕會。6.民間朝山進香或酬神求年成時所組織的集體活動,如香會、迎神賽會等。7.民間一種小規模經濟互助組織,入會成員按期平均交款,分期輪流使用。8.主要的城市:都會。省會。9.時機:機會。適逢其會。10.應當:長風破浪會有時。11.理解;懂得:體會。誤會。心領神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12.熟習;通曉:會英文。會兩出京戲。13.助動詞。表示懂得怎樣做或有能力做(多半指需要學習的事情):我不會滑冰。這孩子剛會走路,還不大會說話。14.助動詞。表示擅長:能說會道。會寫會畫的人倒不太講究紙的好壞。15.助動詞。表示有可能實現:他不會不來。樹上的果子熟了,自然會掉下來。16.付賬:會賬。我會過了。17.見〖會兒〗、〖會子〗。[kuài]總計: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