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縣的讀音 商丘縣的意思
辭典解釋商丘縣 shāng qiū xiàn 縣名。位于河南省東部、夏邑縣西北。古為商朝的都城,名亳;春秋時為宋都。明嘉靖二十四年,改稱為「商丘縣」;國民政府成立,直隸于河南省。據沙河南岸,東通江蘇,南達安徽,北入山東,為四省交通的樞紐及豫、魯、皖三省的物資集散地。農產品有小麥、棉花、豆類、高粱等,并有機械、化學、紡織等工業。也作「商邱縣」。
- 商
- 丘
- 縣
“商丘縣”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shāng qiū xiàn]
- 漢字注音:
- ㄕㄤ ㄑㄧㄡ ㄒㄧㄢˋ
- 簡繁字形:
- 商丘縣
- 是否常用:
- 否
“商丘縣”的意思
基本解釋
辭典解釋
商丘縣 shāng qiū xiàn ㄕㄤ ㄑㄧㄡ ㄒㄧㄢˋ 縣名。位于河南省東部、夏邑縣西北。古為商朝的都城,名亳;春秋時為宋都。明嘉靖二十四年,改稱為「商丘縣」;國民政府成立,直隸于河南省。據沙河南岸,東通江蘇,南達安徽,北入山東,為四省交通的樞紐及豫、魯、皖三省的物資集散地。農產品有小麥、棉花、豆類、高粱等,并有機械、化學、紡織等工業。也作「商邱縣」。
網絡解釋
“商丘縣”的單字解釋
【商】:1.商量:協商。2.商業:經商。3.商人:行商。4.除法所得的結果:八除以二的商是四。5.朝代名(約前1600—前1046)。湯滅夏后建立。建都亳(bó,今河南商丘),國號商。以后多次遷都,至盤庚遷都殷(今河南安陽小屯一帶),故商朝又稱殷朝,也稱殷商。傳到紂,為周所滅。6.古代五音(宮、商、角、徵、羽)之一。相當于簡譜的“2”。
【丘】:1.土堆;小山:小丘。2.墳墓:丘壟。3.用磚石將靈柩封閉起來。也指這樣的墳墓。4.量詞。水田分隔成大小不同的塊,一塊叫一丘:一丘田。
【縣】:[xiàn]1.古稱天子所居之地。2.地方行政區劃名。3.謂以其地為縣。4.引申為侵占別國土地。5.縣官。6.特指赤縣。[xuán]1.掛。2.古稱懸掛的樂器,如鐘磬等。3.懸鐘磬之具。4.維繫;拴繫;繫聯。5.差距;遠。6.揭示;頒立。7.懸賞。8.秤錘。9.稱量;衡量。10.祭名。11.姓。
“商丘縣”的相關詞語
* 商丘縣的讀音是:shāng qiū xiàn,商丘縣的意思:辭典解釋商丘縣 shāng qiū xiàn 縣名。位于河南省東部、夏邑縣西北。古為商朝的都城,名亳;春秋時為宋都。明嘉靖二十四年,改稱為「商丘縣」;國民政府成立,直隸于河南省。據沙河南岸,東通江蘇,南達安徽,北入山東,為四省交通的樞紐及豫、魯、皖三省的物資集散地。農產品有小麥、棉花、豆類、高粱等,并有機械、化學、紡織等工業。也作「商邱縣」。
辭典解釋
商丘縣 shāng qiū xiàn ㄕㄤ ㄑㄧㄡ ㄒㄧㄢˋ縣名。位于河南省東部、夏邑縣西北。古為商朝的都城,名亳;春秋時為宋都。明嘉靖二十四年,改稱為「商丘縣」;國民政府成立,直隸于河南省。據沙河南岸,東通江蘇,南達安徽,北入山東,為四省交通的樞紐及豫、魯、皖三省的物資集散地。農產品有小麥、棉花、豆類、高粱等,并有機械、化學、紡織等工業。也作「商邱縣」。
【商】:1.商量:協商。2.商業:經商。3.商人:行商。4.除法所得的結果:八除以二的商是四。5.朝代名(約前1600—前1046)。湯滅夏后建立。建都亳(bó,今河南商丘),國號商。以后多次遷都,至盤庚遷都殷(今河南安陽小屯一帶),故商朝又稱殷朝,也稱殷商。傳到紂,為周所滅。6.古代五音(宮、商、角、徵、羽)之一。相當于簡譜的“2”。
【丘】:1.土堆;小山:小丘。2.墳墓:丘壟。3.用磚石將靈柩封閉起來。也指這樣的墳墓。4.量詞。水田分隔成大小不同的塊,一塊叫一丘:一丘田。
【縣】:[xiàn]1.古稱天子所居之地。2.地方行政區劃名。3.謂以其地為縣。4.引申為侵占別國土地。5.縣官。6.特指赤縣。[xuán]1.掛。2.古稱懸掛的樂器,如鐘磬等。3.懸鐘磬之具。4.維繫;拴繫;繫聯。5.差距;遠。6.揭示;頒立。7.懸賞。8.秤錘。9.稱量;衡量。10.祭名。11.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