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理亞學派的讀音 埃理亞學派的意思
辭典解釋埃理亞學派 āi lǐ yà xué pài 希臘哲學之一派,以巴邁尼德斯(Parmenides)?為祖,其學說以「有」為不動、不變、充實而絕對的,惟理性得以認識。至感官之所獲,則為轉變無窮,空虛而相對之「非有」。
- 埃
- 理
- 亞
- 學
- 派
“埃理亞學派”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āi lǐ yà xué pài]
- 漢字注音:
- ㄞ ㄌㄧˇ ㄧㄚˋ ㄒㄩㄝˊ ㄆㄞˋ
- 簡繁字形:
- 埃理亞學派
- 是否常用:
- 否
“埃理亞學派”的意思
基本解釋
辭典解釋
埃理亞學派 āi lǐ yà xué pài ㄞ ㄌㄧˇ ㄧㄚˋ ㄒㄩㄝˊ ㄆㄞˋ 希臘哲學之一派,以巴邁尼德斯(Parmenides)?為祖,其學說以「有」為不動、不變、充實而絕對的,惟理性得以認識。至感官之所獲,則為轉變無窮,空虛而相對之「非有」。
網絡解釋
“埃理亞學派”的單字解釋
【埃】:1.灰塵;塵土:塵埃。黃埃蔽天。2.長度的非法定計量單位,符號?。1埃等于10-10(一百億分之一)米。主要用來計量微小長度。這個單位名稱是為紀念瑞典物理學家埃斯特朗(AndersJonas?ngstr?m)而定的。
【理】:1.物質組織的條紋;紋理:木理。肌理。條理。2.道理;事理:合理。理屈。理當如此。3.自然科學,有時特指物理學:理科。數理化。4.管理;辦理:處理。理財。當家理事。5.整理;使整齊:理發。理一理書籍。6.對別人的言語行動表示態度;表示意見(多用于否定式):路上碰見了,誰也沒理誰。置之不理。7.姓。
【亞】:[yā]1.物體的分歧部分。明?張自烈《正字通?二部》:“亞,趙古則曰:‘物之岐者曰亞。’俗作丫、椏。”2.象聲詞。《漢書·東方朔傳》:“伊優亞者,辭未定也。”伊優亞,猶吚唔呀,小兒學語聲。3.助詞。猶阿,多用在親屬稱呼前,無義。宋?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五出:“亞哥,亞哥,狗膽梳千萬買歸,頭鬚千萬買歸。”[yà]1.“亞”的繁體字。2.次於。《國語?吳語》:“乃退就幕而會,吳公先歃,晉侯亞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識鑒》:“諸葛道明初過江左,自名道明,名亞王、庾之下。”3.輸、低、較差:“他的歌唱技巧不亞於你。”4.相同、相等。《後漢書?卷四十?班彪傳上》:“節慕原、嘗,名亞春、陵。”《南史?卷七十二?顏協傳》:“時吳郡顧協亦在蕃邸,與協同名,才學相亞,府中稱為二協。”5.掩。宋?蔡伸《如夢令?人靜重門深亞詞》:“人靜重門深亞,朱閣畫簾高掛。”《董西廂?卷一》:“幾間寮舍,半亞朱扉。”6.次一等的、第二的:“亞軍”、“亞熱帶”、“亞聖”。7.亞洲的簡稱:“歐亞大陸”、“亞太影展”。8.姊妹丈夫的互稱。同“婭”。《詩經?小雅?節南山》:“瑣瑣姻亞,則無膴仕。”毛亨?傳:“兩婿相謂曰亞。”
【學】:同“學”。
【派】:1.指立場、見解或作風、習氣相同的一些人:黨派。學派。宗派。樂觀派。2.作風或風度:氣派。派頭。3.有派頭兒;有風度:小王穿上這身衣服真夠派的。4.a)用于派別:兩派學者對這個問題有兩種不同的看法。b)用于景色、氣象、聲音、語言等(前面用“一”字):好一派北國風光。一派新氣象。一派胡言。5.江河的支流,泛指分支。6.分配;派遣;委派;安排:分派。調(diào)派。派人送去。派用場。7.攤派:派糧派款。8.指摘(別人過失):派不是。9.一種帶餡兒的西式點心:蘋果派。巧克力派。[英pie]
“埃理亞學派”的相關詞語
* 埃理亞學派的讀音是:āi lǐ yà xué pài,埃理亞學派的意思:辭典解釋埃理亞學派 āi lǐ yà xué pài 希臘哲學之一派,以巴邁尼德斯(Parmenides)?為祖,其學說以「有」為不動、不變、充實而絕對的,惟理性得以認識。至感官之所獲,則為轉變無窮,空虛而相對之「非有」。
辭典解釋
埃理亞學派 āi lǐ yà xué pài ㄞ ㄌㄧˇ ㄧㄚˋ ㄒㄩㄝˊ ㄆㄞˋ希臘哲學之一派,以巴邁尼德斯(Parmenides)?為祖,其學說以「有」為不動、不變、充實而絕對的,惟理性得以認識。至感官之所獲,則為轉變無窮,空虛而相對之「非有」。
【埃】:1.灰塵;塵土:塵埃。黃埃蔽天。2.長度的非法定計量單位,符號?。1埃等于10-10(一百億分之一)米。主要用來計量微小長度。這個單位名稱是為紀念瑞典物理學家埃斯特朗(AndersJonas?ngstr?m)而定的。
【理】:1.物質組織的條紋;紋理:木理。肌理。條理。2.道理;事理:合理。理屈。理當如此。3.自然科學,有時特指物理學:理科。數理化。4.管理;辦理:處理。理財。當家理事。5.整理;使整齊:理發。理一理書籍。6.對別人的言語行動表示態度;表示意見(多用于否定式):路上碰見了,誰也沒理誰。置之不理。7.姓。
【亞】:[yā]1.物體的分歧部分。明?張自烈《正字通?二部》:“亞,趙古則曰:‘物之岐者曰亞。’俗作丫、椏。”2.象聲詞。《漢書·東方朔傳》:“伊優亞者,辭未定也。”伊優亞,猶吚唔呀,小兒學語聲。3.助詞。猶阿,多用在親屬稱呼前,無義。宋?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五出:“亞哥,亞哥,狗膽梳千萬買歸,頭鬚千萬買歸。”[yà]1.“亞”的繁體字。2.次於。《國語?吳語》:“乃退就幕而會,吳公先歃,晉侯亞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識鑒》:“諸葛道明初過江左,自名道明,名亞王、庾之下。”3.輸、低、較差:“他的歌唱技巧不亞於你。”4.相同、相等。《後漢書?卷四十?班彪傳上》:“節慕原、嘗,名亞春、陵。”《南史?卷七十二?顏協傳》:“時吳郡顧協亦在蕃邸,與協同名,才學相亞,府中稱為二協。”5.掩。宋?蔡伸《如夢令?人靜重門深亞詞》:“人靜重門深亞,朱閣畫簾高掛。”《董西廂?卷一》:“幾間寮舍,半亞朱扉。”6.次一等的、第二的:“亞軍”、“亞熱帶”、“亞聖”。7.亞洲的簡稱:“歐亞大陸”、“亞太影展”。8.姊妹丈夫的互稱。同“婭”。《詩經?小雅?節南山》:“瑣瑣姻亞,則無膴仕。”毛亨?傳:“兩婿相謂曰亞。”
【學】:同“學”。
【派】:1.指立場、見解或作風、習氣相同的一些人:黨派。學派。宗派。樂觀派。2.作風或風度:氣派。派頭。3.有派頭兒;有風度:小王穿上這身衣服真夠派的。4.a)用于派別:兩派學者對這個問題有兩種不同的看法。b)用于景色、氣象、聲音、語言等(前面用“一”字):好一派北國風光。一派新氣象。一派胡言。5.江河的支流,泛指分支。6.分配;派遣;委派;安排:分派。調(diào)派。派人送去。派用場。7.攤派:派糧派款。8.指摘(別人過失):派不是。9.一種帶餡兒的西式點心:蘋果派。巧克力派。[英p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