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的讀音 安史之亂的意思
安史之亂 (戰爭)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后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發于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 安
- 史
- 之
- 亂
“安史之亂”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ān shǐ zhī luàn]
- 漢字注音:
- ㄢ ㄕˇ ㄓ ㄌㄨㄢˋ
- 簡繁字形:
- 安史之亂
- 是否常用:
- 否
“安史之亂”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唐代安祿山、史思明發動的叛亂。公元755年冬,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叛亂,攻占洛陽,次年稱帝,入長安,并遣部將史思明占河北廣大地區。玄宗逃往四川,肅宗在靈武(今屬寧夏)即帝位。757年,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唐將郭子儀等收復長安、洛陽。759年,史思明殺安慶緒,自稱燕帝,克洛陽,不久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唐軍屢敗叛軍,763年史朝義被迫自殺。歷時七年的叛亂被平息,唐朝由此轉衰。
辭典解釋
安史之亂 ān shǐ zhī luàn ㄢ ㄕˇ ㄓ ㄌㄨㄢˋ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安祿山于范陽起兵造反,陷兩京,玄宗逃往四川。祿山死,子慶緒繼之;慶緒死,史思明繼之;思明死,子朝義繼之,至代宗廣德元年,其亂始被郭子儀、李光弼等敉平,歷時九年,史稱為「安史之亂」。也作「天寶之亂」。
英語 An-Shi Rebellion (755-763)? of 安祿山|安祿山[An1 Lu4 shan1] and 史思明[Shi3 Si1 ming2], a catastrophic setback for Tang dynasty
網絡解釋
安史之亂 (戰爭)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后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發于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安史之亂”的單字解釋
【安】:1.安定:心神不安。坐不安,立不穩。2.使安定:安民。安神。安邦定國。3.對生活、工作等感到滿足合適:安于現狀(滿足于目前的狀況,不求進步)。安之若素。4.平安;安全(跟“危”相對):公安。治安。轉危為安。5.使有合適的位置:安插。安頓。6.安裝;設立:安門窗。安電燈。咱們村上安有線電視了。7.加上:安罪名。安個頭銜。8.存著;懷著(某種念頭,多指不好的):你安的什么心?9.姓。10.疑問代詞。11.問處所,跟“哪里”相同:而今安在?12.表示反問,跟“怎么、哪里”相同:不入虎穴,安得虎子?。安能若無其事?13.安培的簡稱。導體橫截面每秒通過的電量是1庫時,電流強度就是1安。
【史】:1.歷史:史學。近代史。世界史。有史以來。2.古代掌管記載史實的官。3.古代圖書四部分類法(經史子集)中的第二類:史書。史部。4.姓。
【之】: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之大。戰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
【亂】:1.“亂”的繁體字。2.無條理秩序的:“亂兵”﹑“混亂”﹑“快刀斬亂麻”。3.煩雜、不安寧:“心緒煩亂”。南朝宋?鮑照《採菱歌七首之三》:“愁心不可盪,春思亂如麻。”4.動盪、不安定:“亂邦”。《詩經?周南?關雎?序》:“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5.有秩序、能治理的。《書經?泰誓中》:“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6.叛變、造反的行為:“平亂”。《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傳》:“於是楚戍卒陳勝、吳廣等乃作亂。”7.古代樂曲的最後一章。《論語?泰伯》:“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8.混淆:“以假亂真”。《後漢書?卷十一?劉盆子傳》:“恐其眾與莽兵亂,乃皆朱其眉以相識別。”9.破壞、改變:“搗亂”。《論語?衛靈公》:“小不忍則亂大謀。”唐?韓愈《張中丞傳後敘》:“巡就戮時,顏色不亂,陽陽如常。”10.男女發生不正當的行為:“淫亂”。《史記?卷一一○?匈奴傳》:“義渠戎王與宣太后亂,有二子。”11.任意、隨便:“亂來”、“亂跑”、“亂說話”。12.很、非常:“亂沒原則”、“亂有意思的。”
“安史之亂”的相關詞語
* 安史之亂的讀音是:ān shǐ zhī luàn,安史之亂的意思:安史之亂 (戰爭)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后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發于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基本解釋
唐代安祿山、史思明發動的叛亂。公元755年冬,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叛亂,攻占洛陽,次年稱帝,入長安,并遣部將史思明占河北廣大地區。玄宗逃往四川,肅宗在靈武(今屬寧夏)即帝位。757年,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唐將郭子儀等收復長安、洛陽。759年,史思明殺安慶緒,自稱燕帝,克洛陽,不久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唐軍屢敗叛軍,763年史朝義被迫自殺。歷時七年的叛亂被平息,唐朝由此轉衰。
辭典解釋
安史之亂 ān shǐ zhī luàn ㄢ ㄕˇ ㄓ ㄌㄨㄢˋ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安祿山于范陽起兵造反,陷兩京,玄宗逃往四川。祿山死,子慶緒繼之;慶緒死,史思明繼之;思明死,子朝義繼之,至代宗廣德元年,其亂始被郭子儀、李光弼等敉平,歷時九年,史稱為「安史之亂」。也作「天寶之亂」。
英語 An-Shi Rebellion (755-763)? of 安祿山|安祿山[An1 Lu4 shan1] and 史思明[Shi3 Si1 ming2], a catastrophic setback for Tang dynasty
安史之亂 (戰爭)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后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發于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安】:1.安定:心神不安。坐不安,立不穩。2.使安定:安民。安神。安邦定國。3.對生活、工作等感到滿足合適:安于現狀(滿足于目前的狀況,不求進步)。安之若素。4.平安;安全(跟“危”相對):公安。治安。轉危為安。5.使有合適的位置:安插。安頓。6.安裝;設立:安門窗。安電燈。咱們村上安有線電視了。7.加上:安罪名。安個頭銜。8.存著;懷著(某種念頭,多指不好的):你安的什么心?9.姓。10.疑問代詞。11.問處所,跟“哪里”相同:而今安在?12.表示反問,跟“怎么、哪里”相同:不入虎穴,安得虎子?。安能若無其事?13.安培的簡稱。導體橫截面每秒通過的電量是1庫時,電流強度就是1安。
【史】:1.歷史:史學。近代史。世界史。有史以來。2.古代掌管記載史實的官。3.古代圖書四部分類法(經史子集)中的第二類:史書。史部。4.姓。
【之】: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之大。戰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
【亂】:1.“亂”的繁體字。2.無條理秩序的:“亂兵”﹑“混亂”﹑“快刀斬亂麻”。3.煩雜、不安寧:“心緒煩亂”。南朝宋?鮑照《採菱歌七首之三》:“愁心不可盪,春思亂如麻。”4.動盪、不安定:“亂邦”。《詩經?周南?關雎?序》:“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5.有秩序、能治理的。《書經?泰誓中》:“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6.叛變、造反的行為:“平亂”。《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傳》:“於是楚戍卒陳勝、吳廣等乃作亂。”7.古代樂曲的最後一章。《論語?泰伯》:“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8.混淆:“以假亂真”。《後漢書?卷十一?劉盆子傳》:“恐其眾與莽兵亂,乃皆朱其眉以相識別。”9.破壞、改變:“搗亂”。《論語?衛靈公》:“小不忍則亂大謀。”唐?韓愈《張中丞傳後敘》:“巡就戮時,顏色不亂,陽陽如常。”10.男女發生不正當的行為:“淫亂”。《史記?卷一一○?匈奴傳》:“義渠戎王與宣太后亂,有二子。”11.任意、隨便:“亂來”、“亂跑”、“亂說話”。12.很、非常:“亂沒原則”、“亂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