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問的讀音 宋之問的意思
辭典解釋宋之問 sòng zhī wèn 人名。(西元656~712)?字延清,一名少連,唐汾州(今山西省汾陽縣)?人。武后時官尚方監丞左奉宸內供奉,工詩,其詩與沈佺期齊名,稱為「沈宋」。以媚附張易之而被貶官,后流嶺南賜死。
- 宋
- 之
- 問
“宋之問”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sòng zhī wèn]
- 漢字注音:
- ㄙㄨㄥˋ ㄓ ㄨㄣˋ
- 簡繁字形:
- 宋之問
- 是否常用:
- 否
“宋之問”的意思
基本解釋
辭典解釋
宋之問 sòng zhī wèn ㄙㄨㄥˋ ㄓ ㄨㄣˋ 人名。(西元656~712)?字延清,一名少連,唐汾州(今山西省汾陽縣)?人。武后時官尚方監丞左奉宸內供奉,工詩,其詩與沈佺期齊名,稱為「沈宋」。以媚附張易之而被貶官,后流嶺南賜死。
網絡解釋
“宋之問”的單字解釋
【宋】:1.周朝國名(前11世紀中葉—前286)。在今河南商丘一帶。為齊所滅。2.朝代名。1.南朝之一(420—479)。劉裕滅東晉后建立。建都建康(今南京),國號宋,史稱劉宋。為南齊所滅。2.(960—1279)趙匡胤滅五代后周建立。建都汴梁(今河南開封),國號宋,史稱北宋。1127年4月為金所滅。5月趙構重建政權,建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宋。1279年為元所滅。北宋、南宋合稱兩宋。3.響度單位。一毫宋約相當于人耳剛能聽到的聲音響度。舊寫作??。
【之】: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之大。戰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
【問】:同“問”。
“宋之問”的相關詞語
* 宋之問的讀音是:sòng zhī wèn,宋之問的意思:辭典解釋宋之問 sòng zhī wèn 人名。(西元656~712)?字延清,一名少連,唐汾州(今山西省汾陽縣)?人。武后時官尚方監丞左奉宸內供奉,工詩,其詩與沈佺期齊名,稱為「沈宋」。以媚附張易之而被貶官,后流嶺南賜死。
辭典解釋
宋之問 sòng zhī wèn ㄙㄨㄥˋ ㄓ ㄨㄣˋ人名。(西元656~712)?字延清,一名少連,唐汾州(今山西省汾陽縣)?人。武后時官尚方監丞左奉宸內供奉,工詩,其詩與沈佺期齊名,稱為「沈宋」。以媚附張易之而被貶官,后流嶺南賜死。
【宋】:1.周朝國名(前11世紀中葉—前286)。在今河南商丘一帶。為齊所滅。2.朝代名。1.南朝之一(420—479)。劉裕滅東晉后建立。建都建康(今南京),國號宋,史稱劉宋。為南齊所滅。2.(960—1279)趙匡胤滅五代后周建立。建都汴梁(今河南開封),國號宋,史稱北宋。1127年4月為金所滅。5月趙構重建政權,建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宋。1279年為元所滅。北宋、南宋合稱兩宋。3.響度單位。一毫宋約相當于人耳剛能聽到的聲音響度。舊寫作??。
【之】: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之大。戰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
【問】:同“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