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雉的讀音 寇雉的意思
寇雉 "寇雉"在古突厥語中作kekalik或keklik,【異名】鵝鳩、突厥雀,沙雞(《爾雅義疏》)。 據巴扎羅娃考釋,此名是擬鳥聲"咯、咯"而來的,現代吉爾吉斯語仍稱為kekhjihk。這種鳥在唐代名聲鵲起,始于高宗晚年。從此之后,直至明朝末年,在近千年的漫長歲月里,"突厥雀南飛"成了塞北邊警的自然信號,今漢人觸目驚心。崇禎朝的翰林院檢討楊士聰在其《玉堂薈記》中寫道: "塞外有鳥,缺后趾,其名曰沙雞。自壬申(崇禎五年,1632)年人京,有捕得鬻于市者,每來則有邊警應之,蓋古突厥雀也。丙子(崇禎九年,1636)宣邊有警,舉朝無一人知者,上從宮中傳諭本兵,始知其事。邇來部中偵探無人,斷絕消息,有愧此雀多矣。"
- 寇
- 雉
“寇雉”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kòu zhì]
- 漢字注音:
- ㄎㄡˋ ㄓˋ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否
“寇雉”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鳥名。又名鵽鳩﹑突厥雀﹑沙雞。 2.清郝懿行謂此鳥淺黃色,文如雌雉,形似鵓鳩。萊陽人名沙雞。參閱《爾雅義疏.釋鳥》。
網絡解釋
寇雉
"寇雉"在古突厥語中作kekalik或keklik,【異名】鵝鳩、突厥雀,沙雞(《爾雅義疏》)。
據巴扎羅娃考釋,此名是擬鳥聲"咯、咯"而來的,現代吉爾吉斯語仍稱為kekhjihk。這種鳥在唐代名聲鵲起,始于高宗晚年。從此之后,直至明朝末年,在近千年的漫長歲月里,"突厥雀南飛"成了塞北邊警的自然信號,今漢人觸目驚心。崇禎朝的翰林院檢討楊士聰在其《玉堂薈記》中寫道:
"塞外有鳥,缺后趾,其名曰沙雞。自壬申(崇禎五年,1632)年人京,有捕得鬻于市者,每來則有邊警應之,蓋古突厥雀也。丙子(崇禎九年,1636)宣邊有警,舉朝無一人知者,上從宮中傳諭本兵,始知其事。邇來部中偵探無人,斷絕消息,有愧此雀多矣。"
“寇雉”的單字解釋
【寇】:1.強盜或外來的侵略者(也指敵人):寇仇。海寇。外寇(入侵的敵寇)。2.敵人來侵略:入寇。寇邊。3.姓。
【雉】:1.鳥,外形像雞,雄的尾巴長,羽毛美麗,多為赤銅色或深綠色,有光澤,雌的尾巴稍短,灰褐色。善走,不能久飛。種類很多,都是珍禽,如血雉、長尾雉等。通稱野雞,有的地區叫山雞。2.古代城墻長三丈高一丈叫一雉。
“寇雉”的相關詞語
* 寇雉的讀音是:kòu zhì,寇雉的意思:寇雉 "寇雉"在古突厥語中作kekalik或keklik,【異名】鵝鳩、突厥雀,沙雞(《爾雅義疏》)。 據巴扎羅娃考釋,此名是擬鳥聲"咯、咯"而來的,現代吉爾吉斯語仍稱為kekhjihk。這種鳥在唐代名聲鵲起,始于高宗晚年。從此之后,直至明朝末年,在近千年的漫長歲月里,"突厥雀南飛"成了塞北邊警的自然信號,今漢人觸目驚心。崇禎朝的翰林院檢討楊士聰在其《玉堂薈記》中寫道: "塞外有鳥,缺后趾,其名曰沙雞。自壬申(崇禎五年,1632)年人京,有捕得鬻于市者,每來則有邊警應之,蓋古突厥雀也。丙子(崇禎九年,1636)宣邊有警,舉朝無一人知者,上從宮中傳諭本兵,始知其事。邇來部中偵探無人,斷絕消息,有愧此雀多矣。"
基本解釋
1.鳥名。又名鵽鳩﹑突厥雀﹑沙雞。 2.清郝懿行謂此鳥淺黃色,文如雌雉,形似鵓鳩。萊陽人名沙雞。參閱《爾雅義疏.釋鳥》。寇雉
"寇雉"在古突厥語中作kekalik或keklik,【異名】鵝鳩、突厥雀,沙雞(《爾雅義疏》)。據巴扎羅娃考釋,此名是擬鳥聲"咯、咯"而來的,現代吉爾吉斯語仍稱為kekhjihk。這種鳥在唐代名聲鵲起,始于高宗晚年。從此之后,直至明朝末年,在近千年的漫長歲月里,"突厥雀南飛"成了塞北邊警的自然信號,今漢人觸目驚心。崇禎朝的翰林院檢討楊士聰在其《玉堂薈記》中寫道:
"塞外有鳥,缺后趾,其名曰沙雞。自壬申(崇禎五年,1632)年人京,有捕得鬻于市者,每來則有邊警應之,蓋古突厥雀也。丙子(崇禎九年,1636)宣邊有警,舉朝無一人知者,上從宮中傳諭本兵,始知其事。邇來部中偵探無人,斷絕消息,有愧此雀多矣。"
【寇】:1.強盜或外來的侵略者(也指敵人):寇仇。海寇。外寇(入侵的敵寇)。2.敵人來侵略:入寇。寇邊。3.姓。
【雉】:1.鳥,外形像雞,雄的尾巴長,羽毛美麗,多為赤銅色或深綠色,有光澤,雌的尾巴稍短,灰褐色。善走,不能久飛。種類很多,都是珍禽,如血雉、長尾雉等。通稱野雞,有的地區叫山雞。2.古代城墻長三丈高一丈叫一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