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戴怎么讀 戴的意思

    “戴”字共有1個讀音: [dài]  
    戴
    漢字
    讀音 [dài]
    注音 ㄉㄞˋ
    部首 [戈]  戈字旁
    筆畫 總筆畫:17 部外:13
    異體字 ?? ?? ?? ?? ?? ?
    字形結構 半包圍結構
    統一編碼 基本區 U+6234
    其它編碼 五筆:falw 倉頡:jiwtc 鄭碼:eheo 四角:43850
    筆順編碼 12125121122134534
    筆順筆畫 一丨一丨フ一丨一一丨丨一ノ丶フノ丶
    筆順名稱 橫 豎 橫 豎 橫折 橫 豎 橫 橫 豎 豎 橫 撇 點 斜鉤 撇 點

    戴字的意思

    1.把東西加在頭、臉、頸、胸、臂、手等處:戴帽子。戴眼鏡。戴紅領巾。戴手套。

    2.頭上頂著;承當著:披星戴月。戴罪立功。

    3.擁護;尊敬:愛戴。感戴。

    戴字的基本解釋

    dài ㄉㄞˋ


    加在頭、面、頸、手等處:戴帽子。披星戴月。戴圓履方。不共戴天。 尊奉,推崇,擁護:戴仰。愛戴。擁戴。感恩戴德。 姓。

    英語 wear on top; support

    德語 tragen, anziehen (V)

    法語 mettre,porter (des lunettes, des gants, un chapeau)?,respecter,(nom de famille)?

    戴字的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dài

    〈名〉

    (1) (形聲。本義:增益)

    (2) 同本義 [gain]

    分物得增益曰戴。——《說文》。段玉裁注:“引申之凡加于上皆曰戴。”

    (3) 古國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民權縣東 [Dai State]

    宋人、 蔡人、 衛人伐 戴。——《春秋》

    詞性變化


    dài

    〈動〉

    (1) 加在頭、頸、面、肩上、胸上 [wear;put on]

    戴,覆也。——《爾雅》

    日抱戴。——《孝經·援神契》。注:“在上曰戴。”

    戴勝降于桑。——《禮記·月令》

    垂發戴白。——《后漢書·鄧禹傳》。注:“戴白,父母也。”

    頒白者(老人)不負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無戴其蒼,地履其黃。——清·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

    戴朱纓寶飾之帽。——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聞喜宴獨不戴花。——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又如:戴笠(戴斗笠);戴頭識臉(有身分,有面子;很有派頭);戴巾的(指士大夫階級);戴假發;戴耳環;戴金戒指;戴盆(將盆覆戴在頭上);披星戴月(頂著星星和月亮);戴白(滿頭都是斑白的發絲。形容人老);她洗了手套,發現它們戴不上了

    (2) 擁護,從各方面給予支持 [support]

    庶民不忍,欣戴武王。——《國語·周語上》

    又如:愛戴;戴情(感激他人的誠意);戴仰(擁戴仰望);擁戴(擁護推戴)

    (3) 敬奉,尊奉 [respect]。

    如:戴日(敬奉太陽);戴德(感戴恩德)

    戴字的辭典解釋

    戴ㄉㄞˋdài 動

    把東西附加在頭、面、胸、臂等處。如:「戴花」、「戴帽子」、「戴眼鏡」。

    以頭頂著。如:「披星戴月」、「不共戴天之仇」。《文選·何晏·景福殿賦》:「迫而察之,若仰崇山而戴垂雲。」

    擁護、推崇。如:「愛戴」、「擁戴」。《文選·張衡·東京賦》:「息肩於大漢,而欣戴高祖。」

    姓。如漢代有戴德、戴聖,治《禮記》傳世,世稱為「大戴」、「小戴」。

    康熙字典解釋

    戴【卯集中】【戈部】 康熙筆畫:18畫,部外筆畫:14畫

    〔古文〕??《唐韻》都代切《集韻》《韻會》《正韻》丁代切,????去聲。《說文》分物得增益曰戴。一曰首戴也。《廣韻》荷戴也。《書·大禹謨》衆非元后何戴。《孟子》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又《爾雅·釋地》途出其前戴丘。《疏》道過丘南,若爲道負戴。

    又値也。《禮·喪大記》君纁戴六。《註》戴之言値也。《爾雅·釋地》戴日爲丹穴。《註》値也。《疏》値日之下,其處名丹穴。

    又《諡法》典禮無愆曰戴。《左傳·隱三年》其娣戴嬀生桓公。《註》戴謂諡。

    又姓。出濟北,本宋戴穆公後。

    又或作載。《禮·月令》載靑旂。《詩·周頌》載弁俅俅。《音義》如字。

    又與戴同。

    又《韻會》作代切,音再。地名。《春秋·隱十年》宋人,蔡人,衞人伐戴。《註》戴國,今??留外黃縣東南有戴城。《釋文》戴音再。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戴【卷三】【異部】

    分物得增益曰戴。從異??聲。??,籀文戴。都代切文二重一

    說文解字注

    (戴)分物得增益曰戴。釋訓曰。蓁蓁、孽孽、戴也。毛傳云。蓁蓁、至盛皃。孽孽、盛飾。是皆謂加多也。引伸之凡加於上皆曰戴。如土山戴石曰崔嵬、石山戴土曰?是也。又與載通用。言其上曰戴。言其下曰載也。釋山或本。石載土謂之崔嵬。土載石爲砠。謂石載於土、土載於石則與毛傳不異也。周頌載弁俅俅、月令載青旗皆同戴。從異。??聲。都代切。一部。

    (??)籒文戴。弋聲、?聲同在一部。葢非從戈也。

    戴字組詞

    戴字成語

    * 網站為您提供戴字的拼音和意思解釋,以及漢字的字形結構、編碼、部首、筆順、組詞、造句和相關成語。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