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怎么讀 捍的意思

漢字 | 捍 |
---|---|
讀音 |
|
注音 | ㄏㄢˋ |
部首 | [扌] 提手旁 |
筆畫 | 總筆畫:6 部外:3 |
異體字 | 悍 ? 捍 搟 釬 |
字形結構 | 左右結構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625E |
其它編碼 | 五筆:rfh 倉頡:qmj 鄭碼:daed 四角:51040 |
筆順編碼 | 121112 |
筆順筆畫 | 一丨一一一丨 |
筆順名稱 | 橫 豎鉤 提 橫 橫 豎 |
捍字的意思
同“捍”。
捍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捍
hàn ㄏㄢˋ
保護;保衛。后作“捍”。《廣韻?翰韻》:“捍,以手捍,又衛也。” 抵御;抵擋。后作“捍”。《國語?魯語上》:“能捍大患則祀之。” 抵制;抗拒。《説文?手部》:“捍,忮也。” 觸犯;違犯。《荀子?彊國》:“白刃捍乎胸,則目不見流矢。” 阻止。《左傳?桓公十二年》:“楚伐絞,軍其南門。莫敖屈瑕曰:‘絞小而輕,輕則寡謀,請無捍釆樵者以誘之。’”, 遮蔽;遮擋。《左傳?成公十二年》:“此公侯之所以捍城其民也。” 古代射者所著的一種皮袖套,即臂衣。《韓非子?説林下》:“羿執鞅(玦)持捍。” 同“銲(釬)”。戈矛柄下端圓錐形的金屬套,可以插入地中。《戰國策?趙策ー》:“(豫讓)刃其捍,曰:‘欲為知伯報讎!’” 勇猛;驃悍。后作“悍”。《孔子家語?致思》:“懔懔焉若持腐索之捍馬。”其它字義
● 捍
gǎn ㄍㄢˇ
同“搟”。碾壓;輾軋。《集韻?旱韻》:“搟,以手伸物。或省。”英語 ward off, withstand, resist
捍字的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捍 hàn
(1) (“捍”是“捍”的古字)
(2) 另見 hàn (捍)
捍字的辭典解釋
保衛。《書經·文侯之命》:「汝多修,捍我于艱。」漢·孔安國·傳:「捍我於艱難,謂救周誅犬戎。」唐·柳宗元〈封建論〉:「合為朝覲會同,離為守臣捍城。」同「捍 」。
抵禦。《呂氏春秋·恃君覽·恃君》:「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衛,肌膚不足以捍寒暑。」漢·高誘·注:「捍,禦也。」同「捍 」。
違反。《史記·卷一二四·游俠傳·序》:「雖時捍當世之文罔,然其私義廉絜退讓,有足稱者。」元·無名氏《硃砂擔·第三折》:「檢生死輪迴案,是誰人敢把這天條捍。」
名古代射手保護手臂的皮製袖套。《漢書·卷九○·酷吏傳·尹賞傳》:「而鮮衣兇服被鎧捍兵者,悉籍記之。」唐·顏師古·注:「捍,臂衣也。」
康熙字典解釋
捍【卯集中】【手部】 康熙筆畫:7畫,部外筆畫:3畫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侯幹切,音翰。以手捍也。
又衞也。《左傳·文六年》親帥捍之,送致諸竟。《前漢·??法志》手足之捍頭目。《註》捍,禦難也。
又《說文》忮也。《增韻》抵也。《禮·學記》發然後禁,則捍格而不勝。《註》捍,堅不可入之貌。
又《史記·楚世家》蜀伐楚,於是楚爲捍關以距之。《後漢·郡國志》巴郡魚復捍水,有捍關。
又與??通。臂衣也。《前漢·尹賞傳》被鎧捍,持刀兵。
又與銲通。《戰國策》豫讓刃其捍。《註》矛鐏謂之銲,施刃其端。
又《集韻》古旱切,干上聲。與搟同。《集韻》或作捍。別作?。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捍【卷十二】【手部】
忮也。從手干聲。侯旰切
說文解字注
(捍)忮也。忮當作枝。枝持字古書用枝、亦用支。許之字例則當作榰。許之榰柱、他書之搘拄也。攴部?下云。止也。捍義當略同。忮訓很、非其義。周南干城傳曰。干、捍也。左傳亦以捍城其民釋干城。孫炎以自蔽捍釋爾雅捍字。許盾下云。所以捍身蔽目。然則捍字之訓可定矣。廣韻捍下曰。以手捍。又衞也。玉篇亦曰。捍、衞也。字亦作捍。祭法。能禦大災。能捍大患。則祀之。魯語作捍。從手。干聲。矦旰切。十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