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補闕的讀音 拾遺補闕的意思
【解釋】遺:遺漏;闕:過失。補充旁人所遺漏的事物。【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示例】臣聞古之為臣者,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獻可替否,~。 ◎《晉書·江統傳》
- 拾
- 遺
- 補
- 闕
“拾遺補闕”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shí yí bǔ quē]
- 漢字注音:
- ㄕˊ ㄧˊ ㄅㄨˇ ㄑㄩㄝ
- 簡繁字形:
- 拾遺補闕
- 是否常用:
- 否
“拾遺補闕”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補正別人的缺點過失。 2.采錄遺逸的事跡。 辭典解釋
拾遺補闕 shí yí bǔ quē ㄕˊ ㄧˊ ㄅㄨˇ ㄑㄩㄝ 彌補疏漏、匡正過失。
《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譽,自結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
《清史稿.卷四二一.李菡傳》:「夫獻可替否,宰相之責也;拾遺補闕,諫官之職也。」
網絡解釋
【解釋】遺:遺漏;闕:過失。補充旁人所遺漏的事物。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
【示例】臣聞古之為臣者,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獻可替否,~。 ◎《晉書·江統傳》
“拾遺補闕”的單字解釋
【拾】:[shí]1.從地上撿起東西:拾麥穗兒。2.整理:拾掇。3.數目“十”的大寫。多用于票證、賬目等。[shè]輕步登上:拾級而上。
【遺】:1.遺失;丟失。2.遺漏。3.指失物。4.指散逸的典籍。5.缺漏;失誤。6.遺棄;捨棄。7.遺忘。8.遺留。9.剩餘,未盡。10.指前代遺留的風氣、風格等。11.離開,脫離。參見“遺世”。12.墮,落下;下垂。13.專指死人留下的。14.指帝王臨終遺命。15.謂排泄大小便或精液。16.指便溺。17.廢止。
【補】:同“補”。
【闕】:[què]1.宮門、城門兩側的高臺,中間有道路,臺上起樓觀。2.借指宮廷,帝王所居之處。後也借指京城。3.古代神廟、墳墓前兩旁的巨柱,多用石雕成。4.古代仕宦之家門前所樹用以旌表的建築物。5.泛指門戶。6.兩山夾峙的地方。7.兩眉之間的部位。8.古劍名。[quē]1.缺誤;疏失。2.空隙;缺口。3.指(感情上的)裂痕;嫌隙。4.空缺著;沒有。5.缺乏;稀少。6.殘缺;不完善。7.欠;應給的未給。8.衰微。9.缺憾。10.官位空缺;官員的缺額。11.缺席;應到而不到。12.姓。
“拾遺補闕”的相關詞語
* 拾遺補闕的讀音是:shí yí bǔ quē,拾遺補闕的意思:【解釋】遺:遺漏;闕:過失。補充旁人所遺漏的事物。【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示例】臣聞古之為臣者,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獻可替否,~。 ◎《晉書·江統傳》
基本解釋
1.補正別人的缺點過失。 2.采錄遺逸的事跡。辭典解釋
拾遺補闕 shí yí bǔ quē ㄕˊ ㄧˊ ㄅㄨˇ ㄑㄩㄝ彌補疏漏、匡正過失。
《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譽,自結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
《清史稿.卷四二一.李菡傳》:「夫獻可替否,宰相之責也;拾遺補闕,諫官之職也。」
【解釋】遺:遺漏;闕:過失。補充旁人所遺漏的事物。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
【示例】臣聞古之為臣者,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獻可替否,~。 ◎《晉書·江統傳》
【拾】:[shí]1.從地上撿起東西:拾麥穗兒。2.整理:拾掇。3.數目“十”的大寫。多用于票證、賬目等。[shè]輕步登上:拾級而上。
【遺】:1.遺失;丟失。2.遺漏。3.指失物。4.指散逸的典籍。5.缺漏;失誤。6.遺棄;捨棄。7.遺忘。8.遺留。9.剩餘,未盡。10.指前代遺留的風氣、風格等。11.離開,脫離。參見“遺世”。12.墮,落下;下垂。13.專指死人留下的。14.指帝王臨終遺命。15.謂排泄大小便或精液。16.指便溺。17.廢止。
【補】:同“補”。
【闕】:[què]1.宮門、城門兩側的高臺,中間有道路,臺上起樓觀。2.借指宮廷,帝王所居之處。後也借指京城。3.古代神廟、墳墓前兩旁的巨柱,多用石雕成。4.古代仕宦之家門前所樹用以旌表的建築物。5.泛指門戶。6.兩山夾峙的地方。7.兩眉之間的部位。8.古劍名。[quē]1.缺誤;疏失。2.空隙;缺口。3.指(感情上的)裂痕;嫌隙。4.空缺著;沒有。5.缺乏;稀少。6.殘缺;不完善。7.欠;應給的未給。8.衰微。9.缺憾。10.官位空缺;官員的缺額。11.缺席;應到而不到。12.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