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怎么讀 掬的意思

漢字 | 掬 |
---|---|
讀音 |
|
注音 | ㄐㄩ |
部首 | [扌] 提手旁 |
筆畫 | 總筆畫:11 部外:8 |
異體字 | ? 匊 揈 ?? ?? ?? ?? ?? ?? |
字形結構 | 左右結構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63AC |
其它編碼 | 五筆:rqoy 倉頡:qpfd 鄭碼:druf 四角:57020 |
筆順編碼 | 12135431234 |
筆順筆畫 | 一丨一ノフ丶ノ一丨ノ丶 |
筆順名稱 | 橫 豎鉤 提 撇 橫折鉤 點 撇 橫 豎 撇 點 |
掬字的意思
1.兩手捧(東西)。笑容可掬(笑容露出來,好像可以用手捧住,形容笑得明顯)。憨態可掬。
2.姓。
掬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掬
jū ㄐㄩˉ
◎ 用兩手捧:以手掬水。掬誠相見。笑容可掬。
英語 to grasp or hold with both hands
德語 packen, fassen, ergreifen (V)
法語 prendre avec les deux mains jointes
掬字的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掬 jū
〈動〉
(1) 兩手相合捧物 [hold in both hands]
受珠玉者以掬。——《禮記·曲禮》。釋文:“兩手曰掬。”
舟中之指可掬也。——《左傳·宣公十二年》。注:“兩手可掬。”
(2) 又如:以手掬水;掬示(捧出來示眾,昭示)
(3) 置于“可”后,指可以用手捧住。多用來描寫景色鮮明或情緒充溢 [scoop]。如:笑容可掬;嬌憨可掬;恐怖之色可掬
(4) 抓取,取 [grasp]。如:掬拋(謂或取或棄。猶擺布)
(5) 卷起;卷縮 [curl]。如:掬縮(卷曲收縮);掬蹙(卷縮)
(6) 撅;翹起 [protrude]
八戒采著馬,掬著嘴,擺著耳朵。——《西游記》
詞性變化
◎ 掬 jū
〈量〉
猶捧。指兩手相合所捧的量。如:掬壤(一捧之土);一掬之淚
掬字的辭典解釋
用兩手捧取。如:「掬泉」、「掬水而飲」。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三·貝編》:「上令左右掬庭水嗅之,果有檀香氣。」
情態顯露于外,似可用手抓取。如:「笑容可掬」、「真情可掬」。
噘、翹起。《西游記·第五四回》:「八戒采著馬,掬著嘴,擺著耳朵。」
康熙字典解釋
掬【卯集中】【手部】 康熙筆畫:12畫,部外筆畫:8畫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居六切,音菊。與匊同。兩手曰掬。《禮·曲禮》受珠玉者以掬。《疏》謂手中也。《左傳·宣十二年》舟中之指可掬也。
又《詩詁》兩手曰臼,屈掌曰匊。
又《小爾雅》掬,一升也。今俗謂兩手所奉爲一掬,則數合也。
又《揚子·方言》離也。齊??曰斯。燕之外郊,朝鮮洌水之閒曰掬。《說文》在手曰匊。俗作掬。《廣韻》與??同。《韻會》本作揈。《正字通》本作臼。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匊【卷九】【勹部】
在手曰匊。從勹米。居六切〖注〗臣鉉等曰:今俗作掬,非是。
說文解字注
(匊)在手曰匊。唐風。椒聊之實。蕃衍盈匊。小雅。終朝采綠。不盈一匊。毛皆云。兩手曰匊。此云在手。恐傳寫之誤。手部曰。持、握也。握、搤持也。搤、捉也。捉、搤也。把握也。然則在手曰捉、曰搤、曰握、曰持、曰把。不曰匊也。據篇、韻所言則許書之譌久矣。玉篇曰。古文作臼。此語尤誤。臼者、叉手也。叉者、手指相錯也。廣韻以兩手奉物訓臼、誤矣。方言曰。掬、離也。燕之外郊朝鮮洌水之閒曰掬。此方俗殊語。不係乎本字也。從勹米。會意。米至??。兩手兜之而聚。居六切。三部。俗作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