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軍之將的讀音 敗軍之將的意思
【解釋】打了敗仗的將領。現多用于諷刺失敗的人。【出處】《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臣聞……敗軍之將,不敢語勇。”《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示例】~,荷蒙厚恩,無可以報,愿施犬馬之勞,不須張弓只箭,徑取成都。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語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指失敗之人
- 敗
- 軍
- 之
- 將
“敗軍之將”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bài jūn zhī jiàng]
- 漢字注音:
- ㄅㄞˋ ㄐㄩㄣ ㄓ ㄐㄧㄤˋ
- 簡繁字形:
- 敗軍之將
- 是否常用:
- 否
“敗軍之將”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敗軍之將 bàijūnzhījiàng
[general of a defeated army;general without an army] 打了敗仗的將領。比喻沒有資格談論什么是勇敢
范蠡曰:“臣聞亡國之臣,不敢語政,敗軍之將,不敢語勇。”——《吳越春秋》
辭典解釋
敗軍之將 bài jūn zhī jiàng ㄅㄞˋ ㄐㄩㄣ ㄓ ㄐㄧㄤˋ 語本《禮記.射義》:「賁軍之將,亡國之大夫,與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指戰敗的將領。
《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臣聞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
《漢書.卷三四.韓信傳》:「廣武君辭曰:『臣聞「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敗軍之將不可以語勇。」若臣者,何足以權大事乎!』」
網絡解釋
【解釋】打了敗仗的將領。現多用于諷刺失敗的人。
【出處】《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臣聞……敗軍之將,不敢語勇。”《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
【示例】~,荷蒙厚恩,無可以報,愿施犬馬之勞,不須張弓只箭,徑取成都。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
【語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指失敗之人
“敗軍之將”的單字解釋
【敗】:同“敗”。
【軍】:同“軍”。
【之】: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之大。戰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
【將】:[jiāng]1.扶助,扶持。2.奉獻。3.供養;奉養。4.行進。5.送行。6.施行。7.遵奉;秉承。8.傳達;表達。9.帶領;攜帶。10.順從;隨從。11.取;拿。12.控制;約束。13.操。指以某種方言說話。14.駕御。參見“將車”。15.逆亂。16.壯;大。17.引申為盛。18.長久。19.美。20.側。21.相當於“為”、“是”。22.當;能。23.下象棋時攻擊對方的“將”或“帥”。參見“將軍”。24.用言語激人:就是有人將他,他還是一聲不響。25.副詞。26.介詞。27.連詞。28.助詞。29.同“漿”。30.同“螿”。31.同“牂”。32.姓。[jiàng]1.將帥;將領。2.喻指在某一領域稱雄者。3.統率,指揮。4.軍銜名。在校級之上。我國目前軍銜制,有上將、中將、少將。
“敗軍之將”的相關詞語
* 敗軍之將的讀音是:bài jūn zhī jiàng,敗軍之將的意思:【解釋】打了敗仗的將領。現多用于諷刺失敗的人。【出處】《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臣聞……敗軍之將,不敢語勇。”《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示例】~,荷蒙厚恩,無可以報,愿施犬馬之勞,不須張弓只箭,徑取成都。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語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指失敗之人
基本解釋
敗軍之將 bàijūnzhījiàng
[general of a defeated army;general without an army] 打了敗仗的將領。比喻沒有資格談論什么是勇敢
范蠡曰:“臣聞亡國之臣,不敢語政,敗軍之將,不敢語勇。”——《吳越春秋》
辭典解釋
敗軍之將 bài jūn zhī jiàng ㄅㄞˋ ㄐㄩㄣ ㄓ ㄐㄧㄤˋ語本《禮記.射義》:「賁軍之將,亡國之大夫,與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指戰敗的將領。
《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臣聞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
《漢書.卷三四.韓信傳》:「廣武君辭曰:『臣聞「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敗軍之將不可以語勇。」若臣者,何足以權大事乎!』」
【解釋】打了敗仗的將領。現多用于諷刺失敗的人。
【出處】《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臣聞……敗軍之將,不敢語勇。”《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
【示例】~,荷蒙厚恩,無可以報,愿施犬馬之勞,不須張弓只箭,徑取成都。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
【語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指失敗之人
【敗】:同“敗”。
【軍】:同“軍”。
【之】: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之大。戰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
【將】:[jiāng]1.扶助,扶持。2.奉獻。3.供養;奉養。4.行進。5.送行。6.施行。7.遵奉;秉承。8.傳達;表達。9.帶領;攜帶。10.順從;隨從。11.取;拿。12.控制;約束。13.操。指以某種方言說話。14.駕御。參見“將車”。15.逆亂。16.壯;大。17.引申為盛。18.長久。19.美。20.側。21.相當於“為”、“是”。22.當;能。23.下象棋時攻擊對方的“將”或“帥”。參見“將軍”。24.用言語激人:就是有人將他,他還是一聲不響。25.副詞。26.介詞。27.連詞。28.助詞。29.同“漿”。30.同“螿”。31.同“牂”。32.姓。[jiàng]1.將帥;將領。2.喻指在某一領域稱雄者。3.統率,指揮。4.軍銜名。在校級之上。我國目前軍銜制,有上將、中將、少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