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醬的讀音 敗醬的意思
敗醬 敗醬(學名: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 ex Trev.)是敗醬科、敗醬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200 厘米;莖直立,基生葉片叢生,花時枯落,卵形、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頂端鈍或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粗鋸齒,上面暗綠色,背面淡綠色,兩面被糙伏毛或幾無毛,莖生葉對生,寬卵形至披針形,頂生裂片卵形、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花序為聚傘花序組成的大型傘房花序,頂生,總苞線形,苞片小;花小,萼齒不明顯;花冠鐘形,黃色,花冠裂片卵形,花絲不等長,花藥長圓形,瘦果長圓形,扁平種子。7-9月開花。 中國除寧夏、青海、新疆、西藏和廣東的海南島外,中國各地均有分布。俄羅斯、蒙古、朝鮮和日本亦有分布。常生于海拔50-2600 米的山坡林下、林緣和灌叢中以及路邊、田埂邊的草叢中。 全草(藥材名:敗醬草)和根莖及根入藥,能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活血祛瘀,治慢性闌尾炎,療效極顯。山東、江西等省民間采摘幼苗嫩葉食用。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 敗
- 醬
“敗醬”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bài jiàng]
- 漢字注音:
- ㄅㄞˋ ㄐㄧㄤˋ
- 簡繁字形:
- 敗醬
- 是否常用:
- 否
“敗醬”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高達1.5米,秋季開花,花黃色。花和根揉而嗅之,有敗醬氣,故名。根莖入藥,有消炎﹑利尿等作用,又可以提制芳香油。 辭典解釋
敗醬 bài jiàng ㄅㄞˋ ㄐㄧㄤˋ 植物名。川續斷目敗醬科,多年生草本。高一公尺左右,葉對生,長橢圓形,邊緣有裂口。夏秋間開白色小花,復聚繖花序,果實為倒卵形。其根可作藥,味微苦而有陳醬氣味。嫩莖、葉可食。
也稱為「苦菜」。
網絡解釋
敗醬
敗醬(學名: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 ex Trev.)是敗醬科、敗醬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200 厘米;莖直立,基生葉片叢生,花時枯落,卵形、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頂端鈍或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粗鋸齒,上面暗綠色,背面淡綠色,兩面被糙伏毛或幾無毛,莖生葉對生,寬卵形至披針形,頂生裂片卵形、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花序為聚傘花序組成的大型傘房花序,頂生,總苞線形,苞片小;花小,萼齒不明顯;花冠鐘形,黃色,花冠裂片卵形,花絲不等長,花藥長圓形,瘦果長圓形,扁平種子。7-9月開花。
中國除寧夏、青海、新疆、西藏和廣東的海南島外,中國各地均有分布。俄羅斯、蒙古、朝鮮和日本亦有分布。常生于海拔50-2600 米的山坡林下、林緣和灌叢中以及路邊、田埂邊的草叢中。
全草(藥材名:敗醬草)和根莖及根入藥,能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活血祛瘀,治慢性闌尾炎,療效極顯。山東、江西等省民間采摘幼苗嫩葉食用。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敗醬”的單字解釋
“敗醬”的相關詞語
* 敗醬的讀音是:bài jiàng,敗醬的意思:敗醬 敗醬(學名: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 ex Trev.)是敗醬科、敗醬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200 厘米;莖直立,基生葉片叢生,花時枯落,卵形、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頂端鈍或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粗鋸齒,上面暗綠色,背面淡綠色,兩面被糙伏毛或幾無毛,莖生葉對生,寬卵形至披針形,頂生裂片卵形、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花序為聚傘花序組成的大型傘房花序,頂生,總苞線形,苞片小;花小,萼齒不明顯;花冠鐘形,黃色,花冠裂片卵形,花絲不等長,花藥長圓形,瘦果長圓形,扁平種子。7-9月開花。 中國除寧夏、青海、新疆、西藏和廣東的海南島外,中國各地均有分布。俄羅斯、蒙古、朝鮮和日本亦有分布。常生于海拔50-2600 米的山坡林下、林緣和灌叢中以及路邊、田埂邊的草叢中。 全草(藥材名:敗醬草)和根莖及根入藥,能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活血祛瘀,治慢性闌尾炎,療效極顯。山東、江西等省民間采摘幼苗嫩葉食用。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解釋
1.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高達1.5米,秋季開花,花黃色。花和根揉而嗅之,有敗醬氣,故名。根莖入藥,有消炎﹑利尿等作用,又可以提制芳香油。辭典解釋
敗醬 bài jiàng ㄅㄞˋ ㄐㄧㄤˋ植物名。川續斷目敗醬科,多年生草本。高一公尺左右,葉對生,長橢圓形,邊緣有裂口。夏秋間開白色小花,復聚繖花序,果實為倒卵形。其根可作藥,味微苦而有陳醬氣味。嫩莖、葉可食。
也稱為「苦菜」。
敗醬
敗醬(學名: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 ex Trev.)是敗醬科、敗醬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200 厘米;莖直立,基生葉片叢生,花時枯落,卵形、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頂端鈍或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粗鋸齒,上面暗綠色,背面淡綠色,兩面被糙伏毛或幾無毛,莖生葉對生,寬卵形至披針形,頂生裂片卵形、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花序為聚傘花序組成的大型傘房花序,頂生,總苞線形,苞片小;花小,萼齒不明顯;花冠鐘形,黃色,花冠裂片卵形,花絲不等長,花藥長圓形,瘦果長圓形,扁平種子。7-9月開花。中國除寧夏、青海、新疆、西藏和廣東的海南島外,中國各地均有分布。俄羅斯、蒙古、朝鮮和日本亦有分布。常生于海拔50-2600 米的山坡林下、林緣和灌叢中以及路邊、田埂邊的草叢中。
全草(藥材名:敗醬草)和根莖及根入藥,能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活血祛瘀,治慢性闌尾炎,療效極顯。山東、江西等省民間采摘幼苗嫩葉食用。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