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齋的讀音 散齋的意思
散齋 祀禮名。中國古代帝王舉行祭祀前所行之預備性禮儀。周制,凡行祭祀禮前,王親戒百官及族人,散齋七日,即七日內不御、不樂、不吊。歷代相沿,惟齋期不盡相同。清沿古制, 凡大祀,文武百官各散齋于公署四日。又,古代齋戒期滿亦稱散齋。
- 散
- 齋
“散齋”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sàn zhāi]
- 漢字注音:
- ㄙㄢˋ ㄓㄞ
- 簡繁字形:
- 散齋
- 是否常用:
- 否
“散齋”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見“散齊 ”。辭典解釋
散齋 sàn zhāi ㄙㄢˋ ㄓㄞ 齋戒期滿。
唐.白居易〈五月齋戒罷宴徹樂聞韋賓客皇甫郎中飲會亦稀又知欲攜酒饌出齋先以長句呈謝〉詩:「散齋香火今朝散,開素盤筵后日開。」
七日不近妃妾,不舉樂,不吊喪的齋戒。「齋」文獻異文作「齊」。
《禮記.祭義》漢.鄭玄.注:「散齊七日不御、不樂、不吊。」
《宋書.卷一四.禮志一》:「殷祠,皇帝散齋七日,致齋三日。」
網絡解釋
散齋
祀禮名。中國古代帝王舉行祭祀前所行之預備性禮儀。周制,凡行祭祀禮前,王親戒百官及族人,散齋七日,即七日內不御、不樂、不吊。歷代相沿,惟齋期不盡相同。清沿古制, 凡大祀,文武百官各散齋于公署四日。又,古代齋戒期滿亦稱散齋。
“散齋”的單字解釋
【散】:[sàn]1.由聚集而分離:解散。散會。煙消云散。2.分發;分給:散傳單。3.排遣;排除:散心。散悶。[sǎn]1.無約束;不密集;松開:散漫。散兵游勇。把稻子捆緊,別散了。2.零碎的;不集中的:散裝。散坐兒。3.中成藥劑型之一。由一種或數種藥材粉碎成細粉混合而成的干燥藥粉,按醫療用途分內服散和外用散:七厘散。金黃散。避瘟散。
【齋】:1.齋戒。2.信仰佛教、道教等宗教的人所吃的素食:吃齋。3.舍飯給僧人、道人:齋僧。4.姓。5.屋子,常用于書房、商店的名稱,學校宿舍也有叫齋的:書齋。新齋。第三齋。榮寶齋。
“散齋”的相關詞語
* 散齋的讀音是:sàn zhāi,散齋的意思:散齋 祀禮名。中國古代帝王舉行祭祀前所行之預備性禮儀。周制,凡行祭祀禮前,王親戒百官及族人,散齋七日,即七日內不御、不樂、不吊。歷代相沿,惟齋期不盡相同。清沿古制, 凡大祀,文武百官各散齋于公署四日。又,古代齋戒期滿亦稱散齋。
基本解釋
見“散齊 ”。辭典解釋
散齋 sàn zhāi ㄙㄢˋ ㄓㄞ齋戒期滿。
唐.白居易〈五月齋戒罷宴徹樂聞韋賓客皇甫郎中飲會亦稀又知欲攜酒饌出齋先以長句呈謝〉詩:「散齋香火今朝散,開素盤筵后日開。」
七日不近妃妾,不舉樂,不吊喪的齋戒。「齋」文獻異文作「齊」。
《禮記.祭義》漢.鄭玄.注:「散齊七日不御、不樂、不吊。」
《宋書.卷一四.禮志一》:「殷祠,皇帝散齋七日,致齋三日。」
散齋
祀禮名。中國古代帝王舉行祭祀前所行之預備性禮儀。周制,凡行祭祀禮前,王親戒百官及族人,散齋七日,即七日內不御、不樂、不吊。歷代相沿,惟齋期不盡相同。清沿古制, 凡大祀,文武百官各散齋于公署四日。又,古代齋戒期滿亦稱散齋。【散】:[sàn]1.由聚集而分離:解散。散會。煙消云散。2.分發;分給:散傳單。3.排遣;排除:散心。散悶。[sǎn]1.無約束;不密集;松開:散漫。散兵游勇。把稻子捆緊,別散了。2.零碎的;不集中的:散裝。散坐兒。3.中成藥劑型之一。由一種或數種藥材粉碎成細粉混合而成的干燥藥粉,按醫療用途分內服散和外用散:七厘散。金黃散。避瘟散。
【齋】:1.齋戒。2.信仰佛教、道教等宗教的人所吃的素食:吃齋。3.舍飯給僧人、道人:齋僧。4.姓。5.屋子,常用于書房、商店的名稱,學校宿舍也有叫齋的:書齋。新齋。第三齋。榮寶齋。